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許多單位因為工作性質不同,分散在戈壁灘的四面八方。擔負“神舟”飛船外彈道跟蹤測量任務的某站,就處在距中心機關35公里外的戈壁荒漠上。20世紀60年代建站初期,這里因只生長有一棵大樹,而有了另外一個名稱“大樹里”。極干旱氣候、礫質沙和高鹽堿度的地下水困擾著參加試驗任務人員的生活,也制約著試驗任務的開展。4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打井修渠、排堿治沙,讓這里成了創造奇跡的生命綠洲、追星箭的神奇港灣。
“一個西紅柿”的故事
王志林是勤務連一名水暖工,結婚三年還沒孩子。1989年國慶節剛過,愛人從安徽老家千里迢迢來到戈壁深處的大樹里探親。這里年降水僅為39.2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341.3毫米,屬極干旱區。干燥少雨、風沙彌漫的氣候給這位來自魚米之鄉的軍嫂一次特殊的“見面禮”:口唇干裂、鼻子流血。就這樣過了幾個月,有一天,軍嫂面帶笑容地對王志林說:“這幾天總感到惡心,什么也不想吃,就想吃西紅柿。”早想做爸爸的王志林高興地跳了起來,可是上哪兒去給媳婦弄西紅柿呀?當時吃菜主要靠外購,運輸時間長,溫差影響大,瓜菜從外地運來,夏天冒熱氣,冬天一塊冰。而且冬天也只能吃上土豆、白菜、蘿曠老三樣。懷孕期間,王志林的媳婦終究沒能吃上一個西紅柿,這個小小的愿望對于她來說成了永遠的遺憾。
兩次關于栽種的記憶
“這兒地勢較高,風沙大,一年到頭沙塵彌漫,有一年我們剛把菜苗栽下去,夜里一場大風把嬌嫩的辣椒苗連根拔起,半個多月的汗水就這樣被大風帶走了。”時任副站長的劉金貴至今仍對當年搞農副業生產時的情景記憶深刻。
在戈壁灘摘農副業生產,為了生存,也為了完成試驗任務。他們發揚當年的“南泥灣”精神,與天斗,與地斗,與風沙斗。從1992年開始,技術人員年年開展植樹造林大會戰。戈壁灘最缺的是水,他們先后打綠化水井8眼,鋪設綠化管道1O公里,營造防風林8000多平方米。戈壁土質堅硬貧瘠,鹽堿性重,他們“治沙改土”,先把表層的戈壁原土挖走,再用羊糞回填。為此,每年l0月份他們都要組織龐大的隊伍到300公里以外的內蒙古額濟納旗牧民處拉羊糞,至今不輟。幾年來,動用車輛3000余臺次,人力2000余人,換土l萬立方米,硬是把3l畝荒灘戈壁改良成了土質松軟的田園化菜地。
大樹里人探親、休假回來,包里也常常比別人多一樣東西:家里的菜種子。于是,山東的白菜、河南的荊芥都在大樹里扎了根。在心血和汗水的澆灌下,菜籃子逐漸綠了起來。
“有一年菜地里的南瓜長得像草捆子那么粗大,足有二三十斤,包心白菜大得一筐只能放一個,我們拿著他們到處展覽呢。”原劉副站長盡管一條腿傷殘了,但他對這樣的記憶還是津津樂道。當年,在一次暴雨中,他為了保護田間的幼苗,腿不慎摔成骨折,造成了股骨頭壞死。盡管如此,現在病退在家的他還不時到35公里外的大樹里看看蔬菜長勢情況。
“三個沒想到”的贊嘆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全面啟動,寄予著全國人民飛天夢想的“天字號”工程給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賦予了新的使命。“二線為一線,全力保試驗”,站黨委一班人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又邁向新的目標:科技種植,讓農副業生產由茄子、辣椒“大眾型”向日本的糖梨、新疆的葡萄、豌豆苗、苦苦菜等“特色型”轉變。
他們先后引進了日本藍瓜、金皮西葫蘆等40多個特色品種,采用地膜覆蓋、小工棚等技術,與時令菜、儲藏菜立體種植。2000年芽苗菜種植技術在發射中心推廣,10多個芽苗菜品種解決了戈壁腹地冬季蔬菜供應不足的難題。
l0座標準化日光溫室,540米瓜果長廊內芥蘭、仙人掌、蘆薈青翠欲滴,青椒、黃瓜、茄子果實累累。藍瓜以其食之細嫩,具有降壓、防癌的功效更是深受外來參觀者的青睞。野菜家種、南菜北種、“洋菜”中種獲得了成功。吃上了自產的品種繁多的蔬菜,技術人員的土氣更高昂了,干勁更足了。他們多次完成了一顆顆衛星、一艘艘飛船的跟蹤、測量任務,在“神舟”號任務中榮立過集體二等功。
曾經的不毛之地,今天成為每個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客人慕名參觀的地方。當年時任軍委副主席的遲浩田來這里視察工作,連聲說了“三個沒想到”:沒想到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能種上這么好的菜;沒想到荒蕪人煙的戈壁灘有這么漂亮的軍營;沒想到如此寂寞的環境,科研人員的精神面貌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