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廣大消費者的視、聽覺疲勞,很多企業越來越倚重于重量級廣告片的威力。為了強力吸引和爭奪消費者,不僅廣告的創意與制作花樣百出,而且,廣告片的惟美傾向似乎已漸成一種時尚:畫面越來越美、廣告的時代感、藝術感與日俱增,無論視覺沖擊力,還是聽覺震撼力,都顯示出空前的水平。然而類似的許多好看的產品銷售廣告打出去之后,產品的實際銷量卻并不見起色。這是為什么呢?
理論上,廣告投放與產品銷售是正相關,投放力度越大,銷售額也應該相應提高。尤其是重磅投播的廣告精品,更應該產生巨大的市場反響。但從最近一兩年的廣告效應來看,反而出現了一種新的傾向——越是好看的廣告,促銷能力越差。這種尷尬情況,令許多曾經投巨資、下狠心、精心制作廣告的企業叫苦不迭,而且迷惑不解。事實上,這些企業并沒有注意到,此類廣告過度的時尚化趨向與唯美取向,與消費者喜好發生了錯位。
與大眾的消費能力錯位
廣告的功能是廣而告之,但廣而告之產生效果的前提,是消費者對廣告內容的需求。而目前中國的經濟還不是很發達,大部分中國消費者所需要解決的還是溫飽問題,在人們尚未滿足低層次需求時,極少有可能進行跨越式的高端消費。以保健品為例,西方發達國家,服用營養補充劑和功能性保健品,具有明確的預防和保養意圖。而多數國人在選擇這類東西時,第一反應是它能夠治療什么???如果能行,和哪類藥物相比,效果怎樣?如果好,就考慮,否則就不進行購買。不管預防顯得多么重要,但絕對不是最緊迫的事。第一著眼點,仍舊是實用和救急,因此第一訴求是治病,解除痛苦。
因此,在這些消費者眼里:欣賞性≠實用性,“美”眼遠沒有“美”身體重要。他們更關心“饑飽”、“冷暖”、“疾病”等切身問題,還顧不上在廣告這樣的“功利”型媒體中進行藝術陶醉。如果透過廣告這個窗口,不能發現他們最熱切渴望的東西,或者從廣告中,無法推斷出究竟能幫助他們解決那些撓心的實際難題,再美的廣告也只能從欣賞的角度觀賞,而不會激發起對消費者產品的購買欲望。
國內企業廣告面臨的共性化需求,就是大面積解決老百姓低層次的、最基本的需求問題。這一命題,顯然是由財力主導和購買力決定的。畢竟,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的受眾群體還太小,目前還不是主流。
與傳統的文化心理錯位
國人傳統的文化心理取向是功利導向型,而非自我修養型。通俗地講,就是除單純的娛樂活動,幾乎任何的社會交往活動當中,無不隱含著極強的功利目的。因此,人們絕不會沉醉在優美的廣告中,而忘記了看廣告的真正目的——發現價廉物美的實惠商機,或沾到免費體驗、贈品等切切實實的便宜。
因此,廣告傳媒是信息的載體和傳播管道,但畢竟只是一種傳播、銷售的手段,如果一味的追求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缺乏準確有力的揭示產品功能、作用、機理、效果等激發消費者購買欲望的東西,不能夠直指人心,那就往往會落于:有“信”無“息”,“促”而不“銷”的結局。因為,這樣的廣告主要是引發了消費者美好的藝術聯想,而沒有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對產品的“心動”效果,觀眾當然也就不會有所“行動”了。
與客戶的廣告動機錯位
西方的企業因發展較早,已越過原始積累階段,跨越到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了在財力上自行調節和平衡的能力。因此,他們在經營行為上,尤其在對待廣告的問題上,不會被眼前的一得一失左右,能十分從容、自如、超脫地展現戰略意圖和長遠利益。他們的廣告制作投放,在前期基本不謀求獲大利,主要用于培育市場,制造社會影響,樹立產品形象,傳播企業理念,謀求的是后續效應。所以,廣告重點突出音畫創意的藝術效果。
而國內絕大多數企業目前仍然處于資本的原始積累期,規模偏小,力量較弱,自我造血的機制和能力十分有限,前期啟動費用投入嚴重不足,時時刻刻要靠市場回款“輸血”,如果發生廣告連續“轟炸”幾個月,市場反響不大,出現了類似的“閃腰岔氣”,整個經營活動就會難以為繼,將被迫中斷。
鑒于中西方企業的規模、實力、發展階段的不同,文化理念及廣告動機不同,與此相應的廣告的傳播模式也就有了明顯的差異。國內大多數企業打廣告最現實的目的恐怕還是為了馬上賣貨,現得利,快速回款,確保以周轉流暢的少量資金,不斷線地維系企業運轉。因此其傳播模式應該著眼于解決老百姓最急需、最實惠、最現實的問題。必須盡快從由高雅向世俗回歸。凡是貼近日常生活的行業,均應該遵循該規律,比如服裝、電器、化妝品、保健品、醫藥等。
廣告的五個元素
1.創意的手段與技巧——差異性 構思性
2.引起同業沖擊——前導性 話題性
3.使潛在客戶發生興趣——發掘性 誘導性
4.正確傳達特定之訊息——焦點性 鎖定性
5.引起購買之沖動——暗示性 招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