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瑛 胥金章
中國絕大部分軍營將在10年之內改變面貌
“我要讓我的部隊都住上別墅。”吉林省軍區司令員岳惠來說。
不僅有別墅般漂亮新巧的外觀,一座營區將勤務、訓練、學習、生活、娛樂集成一體,網絡系統連通防線、哨所和指揮部,電視、電話、電腦、進入連隊班排,衛生間進樓入班,24小時熱水,環保植被,生態水系——這樣的新概念軍營,在中朝,中緬邊防線上,已經成為任何一名普通士兵都能享受到的日常環境。
兩年前重新接管東北、西南邊陲的邊防部隊,成為中國軍方推廣新概念這軍營的試驗田。事實上,在全軍范圍內,人們印象中扁平、塊狀、又大又散的軍營,已經悄然變身。
總后勤部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已有三成營區達到新概念營房的標準。而未來10年,50%至80%的中國軍營將改變面貌。
總后勤部部長廖錫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按照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總體部署,部隊編成在優化,武器裝備在更新,軍事訓練在加強,“現代化的軍隊呼喚現代化的軍營。”
一位基建營房專家這樣定義新概念軍營——基地化部署、集成化建設、一體化配套和生態化環境,“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和諧,營區功能的和諧,官兵之間的和諧,軍營與駐地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云南省軍區司令員黃光漢說,新概念軍營必須是一座扎扎實實的百年營盤,“幾十年后仍舊不落伍,有發展空間。”
某邊防團團長余健最得意的,是營區里的生態魚塘——駐地水電緊張,為此他建議刪去了設計圖中的音樂噴泉和大型照明燈,而這個引來山泉匯成的水塘,既能養魚,還能用于綠化灌溉,也是營區一景。
列兵劉蒙蒙空閑時最喜歡去的是連隊營房旁一塊特殊的綠地——他和戰友自己動手,把防區的地形地貌縮微在這片綠地里,哪里有界碑、通道,每個山峰高程多少,每個村寨有多少人口,他已經爛熟于心。
10月中旬,十六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就在視察南京軍區時說,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他強調,要推動部隊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
新中國軍營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中緬邊境新營房施工的同時,云南省軍區營建辦布置了一個特殊的“樣板間”——按照連隊宿舍的實際大小,把新設計的營具擺進去,一一試用,找到最舒適方便的結構和尺寸。
帶有可以上鎖的小抽屜的衣帽柜,軍綠色、輕巧精致的電腦桌,班宿舍里寬大的木制桌櫥,都是這個軍區獨有的設計。
營建辦主任郭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為了確定餐廳人造石面飯桌的尺寸,他們擺上餐盤碗筷試了又試,“一定要讓戰士覺得最舒服。”
“從2003年接替中緬邊防的防衛任務之后,我們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以兵為本,把營房建好。”黃光漢少將說,“建好鐵打的營房就是建好鐵打的邊防。”
鐵打的邊防,在每一個基層連隊的營區,都細化為一個個柔和貼心的小細節。
某邊防團的戰士宿舍按照設計應安裝玻璃門,但團領導覺得有礙安全,盡管要增加一筆不小的開支,全團還是都改成了實木門。
一位團長在向記者介紹營房時,如數家珍的不是投資幾千萬的團部大樓,而是班宿舍里的窗簾、鞋柜,洗澡間里的遮光布,洗漱間里的毛巾架。
在總后營房部副部長林杰看來,新中國的軍營經歷了四次大規模建設,已經發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營房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主要目的是保證志愿軍回國后有房可住,解決營房短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低造價的“干打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解決“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隱蔽疏散問題,,第二代營房提倡“山、散、洞”,有的干脆就是工事營房一體化的“地窩子”,第三代營房是改革開放后在忍耐中求發展的產物,簡易樓房,磚混結構,清水墻,營區配套很差,世紀之交以來建設的新營房,反映了解放軍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的最新成果,是第四代。
林杰少將說,第一代營房已經使用了50年,進入更新換代期,第二代營房質量較差、布局分散,很多需要拆除重建;第三代營房由于配置簡陋,規劃好的可以整修加固,影響布局的也面臨重建。
“現在正是營房更新換代大發展的時候。”他說,“我軍營房建設正處在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關鍵時期。”
廖錫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軍隊進入跨越發展期,軍事斗爭準備的牽引力拉動著現代化軍營的建設。
據悉,剛剛過去的“十五”期間,國防工程投資規模增長,武器裝備也在更新;傳統的陸軍在緊縮,海軍、空軍、二炮等軍兵種部隊和陸軍中的高新技術部隊在擴充,部隊編制正在向兵種合成化、結構小型化、指揮扁平化方向發展。
“好馬配好鞍,基建營房保障必須及時到位。”這位主管全軍后勤保障的上將說。
一位邊防團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軍官服役制度和兵役制度改革后,軍隊人員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高學歷的多了,城市兵多了,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多了。“要想拴心留人,讓戰士把邊防當成家,就必須把營房建得像個家。”
統計顯示,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接近25平方米。有機構預計,2005年中國室內裝修的市場需求高達6000億元。部隊官兵的住用需求必然水漲船高。
據介紹,20年前,建一平方米營房只要一百多元,現在都是七八百甚至一兩千元,建設和配套標準都提高了。
有40年軍齡的黃光漢少將說,新營房的許多設施都是突破性的。“戰士在部隊頓頓有肉吃,天天能洗澡,還能上網學習,有的戰士休假回家都急著趕回來。”
“這些新建的營房和美軍比也毫不遜色。”剛剛率團訪美歸來的林杰少將說。不過,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美軍士兵的住房多是一人一間,有獨立衛生間,完全是賓館化管理,衣服扔進洗衣袋即可。“在管理理念上,我們還需要努力。”
100多座建筑精良、裝備現代的營房出現在中朝、中緬邊境線上,也宣示著國家的實力和軍隊的形象。
每年要去邊防三四十次的岳惠來司令員,對吉林中朝邊境的每一處營區都親自勘址選點。他說,營區的部署根本上還是考慮戍邊的需要,而不是方便官兵生活,邊防熱點、越境通道是設置營區的重點。
就在今年,長白山天池第一次設了哨所。那個海拔2700米的哨所,10月份低溫已經是零下27度,年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40多度。“那里雖然人跡罕至,但是這個哨所體現著國家的主權。”這位對中國東北邊境歷史頗有研究的將軍說。
與中國軍隊精兵、合成、高效的發展方向一致
在吉林省軍區新建的每一處營區,都能看到這樣一個標志——一個寫意的“吉”字,中間嵌著一顆五角星。這個被
機動。
部隊主動撤出繁華鬧市,在城市近郊建設基地化的大營區,用區位優勢換取發展優勢,成為實現軍地雙贏的一個新趨勢。
沈陽軍區某集團軍,軍機關和直屬隊原營區分布在長春市三個區、七個坐落。借助房地產盤活政策,該軍將位于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三個坐落兩萬余平方米的零散營區,投放市場競標拍賣,籌措建設資金1.29億元,通過置換得到新建營區全部土地,并獲得補償經費8400萬元。如今,他們位于長春市開發區的新營區占地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八萬平方米。
據悉,目前全軍還有整坐落空閑營區數千個,有的營房已經沉睡幾十年。“這是一筆可觀的財富,要有選擇地挖掘出來發揮效益,既收縮了保障攤子,又提高了存量營房質量。”一位專業人士說。
未來五年將投巨資創建800綠色營區
云南耿馬某邊防團的營區里,有兩行枝葉繁茂的銀樺樹。這種因落葉嚴重而在很多地方已被淘汰的樹種,在這里卻成了幾乎縱貫整個營區的主角。
半個多世紀前;這個團所在地是抗美援朝歸來的老部隊營區,1956年,周恩來總理從國外引進一批銀樺樹栽種在這里。去年新營區動工前,還有一群老戰士特別趕來和這些銀樺樹告別。因為特殊的紀念意義,原來的施工方案被修改,這片銀樺樹保留了下來,經過精心安排,成子營區綠化的特色所在。
兩行銀樺樹中間,依著舒緩的坡地修起了園林小品,涼亭、假山、小橋,層疊錯落。從后山引來的泉水一脈貫通,連接起營區內的三處水面。清澈不竭的活水,讓整個營區靈動起來。
因地制宜,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是新概念營房建設的一大宗旨。
林杰少將說,新世紀新營房應該是經過科學規劃和精心設計的“和諧營區”,也應是一個設施配套、環境優美、以人為本的綠色“宜居營區”,還應是一個經濟適用、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營區”,注重節地、節材、節水、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力求投入較少效益較高。
吉林某邊防部隊一次投入4Q0多萬元,采用了水源熱泵技術,利用地下水與地表的溫差蓄能來解決營房采暖問題。整個營區16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冬天室內溫度能達到20度左右。
燒煤取暖的成本是每平方米22元,應用水源熱泵的成本是每平方米17元,而且沒有任何污染。這種技術夏天還可以制冷。
林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幾年,國家在生態環境建設上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并給予軍隊相應的支持,把軍事區域環境建設列入國家總體規劃,實行同期投資、同步治理、同時達標。
“十五”期間,到2005年,全軍共完成重點污染源治理項目570項,駐京部隊大氣污染治理任務完成40%。完成“三荒”土地治理800萬畝,創建“綠色營區”450個,參與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累計完成植樹種草800萬畝。
未來五年,中國軍隊將投入巨資創建800個綠色營區,建成50個生態營區;完成三荒土地治理1200萬畝;撫育管理2300萬畝林木資源;完成113個重點城市部隊大氣污染源治理5000項。
據悉,最近正在實施的駐藏部隊取暖設施改造,特別強調環保,用太陽能和風能等潔凈能源,不破壞植被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