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軼偉
電影界和政府之間已經達成了默契和信任
韓國電影人是值得慶祝和自豪的。因為在最近的五年中,他們竟然在這樣一個劇烈全球同質化的世界中創造出一種新的電影奇跡。
連好萊塢都爭相去翻拍一個以往在世界電影界沒有任何聲名和地位的國家的電影,比如.《我的老婆是大佬》。韓國創造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匹敵的票房記錄,比如,即使是1999年在影史上創造票房傳奇的《泰坦尼克號》,在韓國也沒有勝過本土電影《生死諜變》,幾年里韓國電影票房榜前幾位都是清一色的本土電影。
它的電影是這么強勢,不僅撼動了世界,也讓所有人在各個層面產生渴望了解韓國的愿望。這讓好萊塢震驚,也讓《時代》周刊警惕地專門撰寫了一篇關于韓國電影特殊生態的文章。
當然,這一切不是偶然。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的韓國,性描述的藝術電影和一定尺度的政治電影能夠通過審查,但在70年代以后的20多年中,軍人獨裁統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影人的自由創作,使得整個韓國電影工業陷入一片黑暗中,這也被稱為韓國電影“失去的20年”。
當90年代初的韓國民主化進程在各個領域展開時,電影審查制度也隨之大大放寬了,但因為財閥壟斷電影行業的制片體制效率低下,一定的創作自由度卻無法增加電影的娛樂性,電影不好看、沒人看,大半數的電影院都倒閉了。
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臨,有了競爭壓力的電影人才真正嘗到寬松的創作空間帶來的甜頭。而政府為了增強韓國電影的產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也前所未有地給電影人更多的創作自由。如今,韓國電影界和政府之間已經達成了默契和信任。
這一切的變化,除了韓國電影人本身的努力外,韓國政府功不可沒。從保守到寬容,從禁令到扶植,所有的轉變都為今天的韓國電影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是韓國非官方性質的最高電影主管機構,其主要資金來源含電影票稅收及政府預算,每年約有4200萬美元的預算。振興協會下設秘書處、漢城綜合影城和韓國電影學院三個主要單位,其下再分成九個委員會,主要執掌有政策擬定、提振產業、輔導金審核執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國內外行銷推廣等業務。
政府還專門設立了電影輔助金,交給電影振興委員會分配。主要發放對象是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制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制作,最高可申請四億韓元(折合人民幣約270萬元)或制作費30%的輔助金,資金無須歸還,也無須以獎項和內容上的附和為回報,主要目的是增加年輕的電影人成長學習的機會。
令人慚愧的是,韓國已經產生的一代電影人中,包括中國人熟悉的姜帝奎、李廷香,都是看著華語電影長大的,其中香港電影更為他們樹立起了電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