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9月29日,世界經濟論壇日公布了《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競爭力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33位下降到今年的第49位。而另一個非常有實力的大國印度則上升5位,緊隨中國排名第50位。排名向中國發出了一個很強的警告信號,印度正在趕超中國。
中國經濟增長率很高,競爭力排名為什么反而下降呢?我們應該反思些什么呢?
奧古斯托·洛佩斯-克拉羅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兼論壇全球競爭力項目主任,認為參加排名的經濟體數量增加是中國排名下降的原因之一(2002年報告中評估的國家和地區僅有80個),但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評分確實出現了輕微下滑。在衡量宏觀經濟環境質量的眾多指標中,中國在通貨膨脹指標上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5位陡降至今年的58位,財政赤字上的排名從2001年44位降到了今年的58位,公共機構質量排名56,較去年低1個位次。更加重要的是,有兩個重要指標下降的非常厲害,或者一直在低位徘徊,一個是商業競爭力指數。商業競爭力指數關注的是,企業當前的生產率和經濟體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存量的情況,衡量宏觀商業環境以及企業的運營和戰略,是對成長競爭力指數的補充。中國去年這一指數的排名為47,今年陡降10位至第57。另外,中國的技術指數今年排名64,比去年下降2個位次,依舊徘徊在低位。
毫無疑問,這種排名有很多不科學的地方。競爭力排名用到的指標有100多種,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環境的各項要素、為發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機構質量、以及技術完備性和創新水平這三個方面。競爭力排名反映的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而不僅僅是當前的經濟增長率。而中國近年來高速增長的經濟主要得益于以政府為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得益于更加開放和更好的政策走向的引導。
但是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很難保證持續增長。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搶眼的“一升一降”現象:“一升”指的是中國遭遇的國際經濟摩擦上升;“一降”指的是中國經濟“雙引擎”長三角和珠三角均出現整體增速“滑落”跡象。
“一升一降”現象的出現各有很多種原因,但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都與中國經濟逐漸深刻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明顯增強直接相關,預示著以往“立足單一國家視角”的發展視野已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發展視野急需發生轉換。
而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中國目前正在遭遇雙重困境。
一方面,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而且外部競爭環境也越來越嚴酷。最近,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我國所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較為嚴峻,進出口總額增幅已經呈現明顯的下滑狀態。1-8月進出口總額累計增幅23.5%,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7個百分點。中國的外部環境可能會變得更困難。

而且,中國的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權威機構的一份《中國現代化發展報告》,2001年,中國經濟效率與世界先進水平的相對差在24倍到73倍之間,絕對差在32000美元到83000美元之間。
另外,從經濟結構上看,中國勞動力結構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農業勞動力比重的相對差距達到13倍,服務業勞動力比重的相對差距為26倍。中國產業結構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農業增加值比重的相對差距為8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相對差距約為2倍。中國人均國際貿易量的世界差距非常明顯,相對差距達到46倍。
從經濟現代化水平來看,2001年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僅為發達國家的16%~22%。綜合年代差為,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的差距超過100年,與德國和法國的差距超過80年,與意大利和日本的差距超過40年,與巴西和墨西哥的差距超過30年。
從經濟增長速率來看,盡管中國經濟年增長率超過美國,但是年增長量卻小于美國。2000年,中國人均GDP年增長量為58美元,美國人均GDP年增長量為851美元。同時,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2000年,中國與美國人均GDP的差距擴大了793美元,與日本擴大了914美元,與英國擴大了772美元。
另一方面,與中國經濟實力更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印度正在加速追趕中國。而印度也一直把中國當成經濟上的假想敵和學習的榜樣。印度國大黨政府9月26日公布的“印度制造國家戰略”報告就公然稱,“要和中國競爭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并抱怨印度的法律對于工人實在是太“溺愛”了,“必須讓企業更容易開除員工,減少無意義的檢查,改善基礎設施,并全面改革進口關稅體系”。
而中國國內的經濟問題仍然受制于多種機構性缺陷,面臨自身的許多挑戰,比如銀行體系效率低下、缺乏現代養老金體系和足夠的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網。而印度的銀行壞賬率僅僅是國內銀行的一半左右。
更為擔憂的一個問題是,10月初,國際咨詢機構麥肯錫的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實際應用技巧及英語水平不如印度。總體競爭力不如印度的學生。如果把國家的競爭簡化為人才的競爭,那這個問題應該非常值得我們關注。這份報告指出,中國今年將有310萬大學生畢業,是美國的2.4倍,但擁有在外國企業工作技能者僅一成,比例較印度大學畢業生的二成五低了一大截。中國每年培育60萬名新工程師,比美國多9倍,但具有服務外資企業的能力和語言能力者不到百分之一。 我國教育專家亦承認,軟體人才培養與產業的需求脫節,學生未能學以致用,實際操作能力薄弱。
未來10年到15年期間,今天中國的大學生們都會進入國家最重要的領域和部門。我們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印度在軟件方面——這包括行政、法律、語言能力、教育和科研制度等方面,要比我們好得多。這些因素將對亞洲這兩個最大的國家,將對這兩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的未來相對地位,產生非常重要的長遠影響。兩國間的競爭,是21世紀最最關鍵的競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