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經濟形態、經濟活動之間都有一定的互動性。互聯網之所以能夠成為納斯達克乃至全世界新經濟的一個領軍產業,很重要的一條就在于它打破了傳統的交流方式,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距離,加快了交流速度。這種交流和信息的傳播又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
21世紀必將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紀。所謂一體化,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就指經濟沒有國界、區界之分。世界經濟的熱點正在快速地向中國移動,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一塊最受關注、最有發展潛力、增長速度最快、后勁最大的熱土。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所處的國際大環境。
IT精英們可能會對中國的區域經濟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但是我想任何一個搞經濟工作的人,都應該對此有所了解。因為要想使你的股票變成藍籌股或紅籌股,你就必須掌握宏觀經濟的發展思路,緊跟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要對區域經濟中心有所了解。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中心正在迅速向北轉移。珠三角、長三角、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25年的經濟中心,但在未來的10到2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以北京為核心的環渤海經濟區以及華北、東北、西北,將成為未來中國的經濟中心。傳統上,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國際交往中心,但現在它所承擔的使命已經遠遠超過一個首都所應承擔的。
珠三角、長三角已為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立下了頭等功,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珠三角、長三角已進入到成熟、穩定發展期,很難再有大突破式、翻倍式、爆炸性的發展。而中國的北部(包括華北、東北、西北)卻蘊含著這種爆炸式發展的能量。我看好中國北部經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北部經濟顯得更厚重,因為它不僅有原材料,還有生產基地、加工基地;不僅有重工業,還有輕工業;不僅有商業,還有貿易。而中國南方經濟則側重于貿易、輕工業、加工業,略顯單薄。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關注中國北部經濟,善于把握機遇,一切從自身實際、自身優勢出發搶占這個經濟發展潮流中的制高點,而不是以時間論英雄,以年齡論英雄,以經歷論英雄。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形成了大量的商品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南部的家電市場、服裝市場、電訊市場等,但它們畢竟處于整個市場的低端,屬于末端市場。那么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控制資本市場和技術、導向市場這樣的高端市場?我認為發展總部經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因為企業總部掌控的最大資源就是企業的資本和技術,總部的聚集又可以加快資本和技術的流動。
中國資本市場的現實是:發展歷史僅有10多年,還處于初級階段,只不過是把企業的資本、股權拿到市場上交易,形成期權,形成交易來換取貨幣再投資。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法律不健全,但最主要因素還在于我們的觀念。比如,我們可以保證用半年時間來制定一部新的資本市場管理法規,但未必能保證用五年時間讓這么多人接受這部法律。因為這涉及到人的觀念、思想以及文化底蘊等眾多問題,這也決定了我們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初級市場。但我們也應看到,我們的劣勢在于我們是后來者,我們的優勢同樣在于我們是后來者,具有后發優勢,可以后來居上。所以,我們要學會利用這種后發優勢來實現跳躍式發展,超越先入者,避免跟在別人后面被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