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香港證監會陸續提出放寬對沖基金管理和投資規定的方法建議及取消遺產稅方案。前不久,香港立法會正式就豁免離岸基金所得稅進行了征詢。香港業內人士分析,由于港、新兩地在資產管理總量上的數字日趨接近,引起了香港的焦慮。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雖然目前香港的對沖基金業大于新加坡,但新加坡的監管機構通過頒布多項鼓勵措施、營造寬松的環境,積極向外界傳遞政府的態度,正在逐漸縮小與香港的距離。
順勢而為
討論良久后,旨在取消遺產稅的《2005年收入(取消遺產稅)條例草案》在5月11日提交香港特區政府立法會審議。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認為,取消遺產稅,可增加香港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令更多人放心持有在港的資產,吸引更多公司和專才,帶動更多資產管理業務在香港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使香港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唐英年發表的2005~200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的新措施除了撤銷在香港實施了90年的遺產稅,還包括豁免離岸基金繳交所得稅。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提出了關于豁免離岸基金繳交所得稅的建議。此外,取消基金經紀及投資顧問須為獨立人士的規定,將免稅交易擴大至期貨、外匯等交易。
財庫局在提交立法會討論的文件中指出,若香港實施上述建議安排,將優于英、美及新加坡等其它國際金融中心,建議亦不會涉及高昂的稅收成本。這被基金界認為是香港加緊與新加坡爭奪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地位所做的法律鋪墊。
此前,曾有多家非香港證監會承認的離岸基金公司表示,因為對香港稅務政策不滿而意欲棄港投新,現在他們將成為這些免稅政策的受益者。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執行董事黃王慈明說:“香港資產管理業的發展主要由市場帶動。特區政府主要透過建立良好營商環境及具實效的監管制度,讓市場按需求提供服務,而特區政府亦會因應市場趨勢,提供合適的平臺, 促進行業發展。”
“香港政府主動讓利,這是對投資香港的離岸基金一個重大利好”,一家離岸基金的經理聽說香港政府上述政策后如此評論,“這些政策顯然是針對新加坡出臺的爭奪金融資源的做法,可能引發亞太金融中心的新一輪競爭”。
近期的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香港基金資產總值按年計算增長23%。截至2004年年底,持牌法人團體及注冊機構的基金管理業務合并資產總值達36180億港元,高于2003年的29470億港元。
新加坡發力
“這幾項措施的關鍵是香港已經感受到了危機,意識到了競爭對手新加坡的壓力,要大力發展金融產業。”大福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投資分析師梁偉沛分析認為,新加坡屬于中央集權的國家,立法上自由度很大,可以采取很大膽的措施,并已經在外匯、債券和商品期貨幾個領域已經趕上或超過了香港。
新加坡20世紀70年代后期實施“金融立國”戰略,成為與東京、香港并列的亞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目前,新加坡的外匯交易市場僅次于倫敦、紐約和東京,列全球第四,而在衍生品柜臺交易方面,新加坡是僅次于東京的亞洲第二大市場。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證監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3年年底,兩地基金管理業務所涉及的資產總值分別為 21922億港幣和29470億港幣,且均有六成以上來自海外。“從今年香港財政司的計劃中可以看到,香港將大力發展金融業,因為銀行業已經飽和,而證券市場也已經在按部就班,只有資產管理業務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首當其沖。預計港府會進一步在稅收和人才引進方面加以改進,簡化審批程序。”梁偉沛表示。
晨星咨訊(香港)公司的Caroline認為,香港最大的優勢在于接近內地龐大市場,基金選擇也較多,但在推行新類型基金方面則較需時間;新加坡在法制上的配合來得較快,唯市場較小。
唐英年在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指出,“亞洲區由銀行、基金經理及保險公司持有龐大的退休金資產,而內地的個人儲蓄不斷增加,香港未來將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而新加坡國務資政兼金融管理局主席吳作棟也公開表示,新加坡未來5年的金融發展戰略中,建立亞洲金融中心排在三個戰略重點首位。他強調了基金管理業在其中的關鍵作用:“基金管理業將為金融中心帶來投資基礎,財富管理在新加坡發展迅速且前景光明。”這將不可避免地與香港形成直接競爭。
誰將稱雄?
“在過去幾年里,新加坡實行了獎勵發展地方性對沖基金行業的政策”,新加坡金管局新聞發言人Corinna Chan向記者介紹,“很多對沖基金莊家選擇新加坡,是因為容易落戶,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透明的稅務操作還有積極調整的政策等緣故。”
來自新加坡金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相對于香港,新加坡的對沖基金業發展速度近兩年來顯著加快。2003年,兩地吸引了同等數量的對沖基金公司進入,而在2004年,新加坡則首次超過香港。專門跟蹤全球對沖基金信息的新加坡Eurekahedge公司的資料顯示,2004年新的亞洲對沖基金在新加坡成立最多,占到了總數的24%,高于以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為目標的香港所占的14%。
Corinna Chan自信地表示:“新加坡會是亞洲的基金管理中心。我們相信,這塊資產管理的蛋糕足夠大,使之能成為一個中心。舉例來講,當香港為北亞提供服務時,新加坡可以為東南亞提供服務。”
“新加坡與香港不僅僅有競爭,更多是互相學習和合作。”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背靠大陸的香港更有優勢,“除了稅收,港府還可以在放寬投資移民最低600萬港幣的門檻,培養更多專業會計人才等方面努力。成為資產管理中心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先成為大中華區的資產管理中心,加強與臺北和上海的金融合作,如爭取大陸的社保基金管理資格等。”
在新加坡工作的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張弘對于亞洲金融環境感受較深,他表示,“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在高速發展中的金融市場,并不具備排他性,相對于倫敦和紐約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從微觀看來兩地會有非此即彼的競爭關系,尤其是在招募資金和金融機構選址上,但從宏觀來看,兩地是一種互利的競合關系,兩地的良性競爭有助增強地區的金融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機構和資金來亞洲。如果兩地在發展的側重點上能夠有所差異,將更加有利。”張弘的觀點代表了他相當多在華爾街的同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