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湘
解決下崗這個難題的出路靠再就業,解決再就業的途徑又是什么呢?無疑是靠經濟的發展。小平同志曾說“發展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小平同志這些論斷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故本文就企業如何避免職工下崗及下崗人員再就業的途徑,提出以下論點進行探討。
一、企業如何避免職工下崗
第一,要分析企業不景氣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很多企業不景氣,在很大程度上是產品不對路;或者是供過于求,產品積壓,只得停工停產;或者是產品質量和價格在市場上沒有競爭能力。我們應該看到,自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以后,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改變了過去那種統購統銷的模式,企業的產品完全以市場為導向,企業之間必然存在競爭機制。市場經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或日生產型經濟。一個企業的產品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作好市場調查,作好市場預測工作,確立企業產品的方向。不僅如此,還要使產品在市場上站得住腳,或者開辟更大的市場。要達到這種目的,只有致力于開展技術改革來提高產品質量,只有致力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產品成本,靠物美價廉、靠信得過的產品去打開市場,才可能去占領市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改變不景氣的局面。
第二,采取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式,來促進企業的發展。
一個企業致力于把自己的主業搞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在主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了把企業搞活,應該采取廣開門路,開展多種經營形式來度過難關。事實上,我們不少企業能夠生存、能夠發展,就是走的這條路子。如貴陽有個都拉營車輛廠就是利用自己的廠房和勞力,與外商合作辦起了皮鞋廠、地毯廠等等,把企業搞活了,職工的收入增加了。有的企業地處城區,利用地盤的優勢,修建了若干門面,每月能收取租金若干萬元,既有利于活躍市場,又增加了企業的收入。有的軍工企業利用自己先進的機械設備和科技知識的優勢,由過去生產的軍工產品,改為生產民用產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還有的企業領導班子為了安排剩余勞動力,把目光轉向農村。廣東省順德市不少企業將資金投向農村,當地光是外出承包山坡地種果樹的企業就有38家。江門市一年多來新上外資農業122宗,引進資金5.8億元,這些企業不僅連片開墾荒山坡、荒灘涂,辦起大中型的種植和養殖業,而且實行種養加工、產供銷相結合和農工技貿一體化的產品化經營。他們認為農業綜合開發雖然投資回報周期較長,但效益既穩定又可觀,比起工業項目來,各種稅費負擔也低得多,從全面看“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事實證明,企業把目光轉向農村,不僅為企業剩余的勞動力找到出路,發揮了活勞動力的作用,而且為社會增產了大量的農副產品,滿足了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同時對改造農村的落后面貌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三,要認真分析企業的有利條件,增強發展生產的信心。
在企業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作為企業領導班子,既要看到困難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著力分析企業本身的有利條件,才能增加信心,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只要捕捉一分有利條件,就要以九分的努力去發揮它的作用。“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企業領導班子專心致意地認真考慮、苦苦思索,就一定能想出克服困難的辦法來,就一定能提出企業出路的方案來。多年來,我們有許多企業就是經歷了這個不景氣的艱苦歷程,創造了奇績,使企業得到了生存和發展。
第四,要加強感情投入,視廠為家,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
對企業持什么態度,有許多企業創造了經驗值得推廣和學習,同時國外有些企業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例如日本松下電氣公司,產品行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松下電氣遍全球”。然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時,松下電氣公司也未逃脫陷入困境的局面,其時公司人事部門向公司老板松下幸之助提出生產與職工各減一半的應急方案,松下幸之助認為:一個企業如因一時困難就解雇職工,不僅表明自己喪失了信心,并且是對人才的極不尊重。為此,松下幸之助僅接受了生產減半的意見,職工卻一個沒有解雇,企業半日開工,半日休息,這一決定使全體職工大為感動,紛紛主動放棄休息,千方百計幫助公司推銷積壓商品,很快使公司度過了難關。再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為了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能力,首先十分重視思想灌輸,教育員工視廠如家,讓每一位員工在思想上“愛豐田”、“忠于豐田”,做一個“努力、誠實、謙虛”的豐田人,并且要求每個員工在思想上認識到做一名豐田職工的“光榮”和“自豪”。其次,從物質上鼓勵職工,廣泛發動職工提合理化建議,鼓勵職工為豐田設計“好產品”,提供“好主意”,因此員工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達40余萬條,平均每個員工有11條之多,而R9%以上被采納。為了表彰先進,采納的建議多者可得到獎金10萬日元。職工潛在能力的發揮,大量合理化建議的涌現,使豐田不斷受益。由此可見,只要企業的每個成員,不管是廠長、是管理人員,還是工人,人人都視廠為家,就能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當前的困難。
二、下崗人員再就業的途徑
對現在的下崗人員,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安置。
第一,下崗人員采取積極的態度,堅持自謀職業的方針,尋找就業門路。
下崗意味著失業,任何人遭遇這個問題,都會帶來沉重的思想壓力,怎么辦?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態度,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運氣不好而產生埋怨情緒,也不能消極地坐等所在企業的轉機。在行動上要利用自己的體能或技術特長,不失時機地去尋找就業機會。如工種不對口,可參加當地勞動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經過短期培訓就可能找到職業。例如一些紡織女工,經過培訓就找到當保姆的工作。或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如籌集資金或向銀行貸款下海經商,有條件的可面向農村,到近郊農村租地種菜、開荒植樹造林或裁果樹,租房養豬養雞,租塘養魚。總之,只要積極地行動起來,就業的門路就在面前。
第二,對政府有關部門如何加快解決下崗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幾點思考。
1、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就業容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職者每個星期有兩天的假期,加上退休人員逐年曾加,人們有條件到名勝古跡、風景優美的地方去旅游、去休閑。特別是每年春節、勞動節、國慶節三大周的假期,更是旅游的高峰,出動的人員多,時間比較長,需要的服務項目多。加之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他們每天要吃喝、要住宿等,增加了城鎮的消費。社會現象的這種變化,實際證明了它不僅推動交通運輸的發展,也促進旅游、餐飲、旅館、商業、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了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投資上、引資上、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道路上,要著力向第三產業傾斜,根據人民生活的需要,開辟靈活多樣的服務項目。這方面投資少,見效快,容納勞動力數量大,多數服務項目技術含量并不高,稍加指點就可上崗。可見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是解決下崗人員再就業的一個主攻方向。
2、開辟勞務市場,發展勞務輸出,為下崗人員尋找再就業出路。勞務市場是下崗人員尋找就業機會的一種最好形式。目前許多勞動部門、工會組織建立的勞動介紹所、培訓中心,起著提供信息、牽線搭橋、組織供需雙方見面的重要作用,解決了許多下崗人員再就業的問題。
發展勞務輸出,這既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出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下崗人員再就業的重要途徑。下崗人員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技術,其中一部份還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再經過對口、訂單培訓,把他們輸出到沿海各地各類新建擴建企業去工作,是一條下崗人員再就業的成功經驗。要做好這項工作,一是有下崗人員的企業要安排管理人員抓這項工作,了解信息,對口培訓,做好輸出人員的政治思想工作,幫助輸出人員解決實際困難;二是各級勞動部門要做好指導、協調、聯系、培訓和維護輸出人員的合法權益工作。
3、對特困企業要給予指導和扶持。在不景氣的企業中,有少部分是屬于特別困難的老工礦企業。這些企業在建國初期和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給國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延,他們的優勢逐漸發生變化。現在存在的問題,一是資源發生變化(資源減少或品位下降),二是機器設備陳舊,三是離退休人員比例大。這使它們在客觀上處于負擔重、拖不動的境地,無法與其他企業平等競爭。對待這類特困企業,不能簡單地以企業與政府脫勾而不管,而應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與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調查,給它們出點子、想辦法、提出改革的方案,并調撥一定的發展資金給予扶持。
(作者單位:貴州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