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丈夫被妻休
10年前,漂亮賢慧的小麗經人介紹與銀行職員張彬相識結婚,婚后兩人恩恩愛愛,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最近,隨著張彬職位的步步高升,小麗總感覺到丈夫對她的感情不如從前了,可她又想或許是丈夫升官后太忙碌的緣故,就沒往心里去。聽說丈夫和單位一離婚女子關系曖昧的事,小麗怎么都不會相信,因為他們的生活一直很和諧。小麗想挽回丈夫的心,就試著與丈夫溝通,可張彬卻坦言與那女子早就同居了,并且還明目張膽地向妻子講述自己和那女子的性生活多么和諧等之類的細節。小麗聽后氣得腦袋都快爆了,堅決要與丈夫離婚,可張彬怕影響自己的前途就是不同意離婚。后來,小麗在律師的幫助下,錄下了丈夫承認和那女子有不正當關系及講述與她的生活細節的話語,向法院起訴離婚,并要求丈夫賠償1萬元。經法院協議,張某最終同意離婚,并且同意了妻子的要求,房產和家電也讓給了小麗。
點評:我國《婚姻法》中規定,要向過錯方提賠償要求,一必須是因《婚姻法》第46條情形導致離婚的,二是只能向過錯方提出損害賠償。本案張某承認與第三者同居,并承認向妻子講述自己與第三者的性生活的事實,小麗遭遇的是精神暴力,即“冷暴力”,冷暴力實際上是一種精神虐待。冷暴力主要集中在精神方面,明顯特征是漠不關心對方,對對方冷淡、輕視、放任和疏遠,性生活方面冷落拒絕。此外,還包括財產經濟虐待,如扣留錢款,拒絕支付各種日常開支賬單等。目前法律上尚無冷暴力的明確界定,但法律對無過錯方有明確保護措施。本案中小麗有錄音證據,又是無過錯方,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相關法律鏈接:根據《婚姻法》確立了離婚時婚姻過錯賠償制度:無過錯方有權要求過錯方賠償損害。《婚姻法》第46條規定,可要求對方損害賠償的情形包括: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要證明對方有過錯,必須有出軌的證據,包括:對方與第三者生育有小孩;對方自己承認有第三者;曾因此事被所在單位或公安部門處理過;其他人證、物證。
妻子起訴丈夫追加賠償
事業有成的楊女士最近發現丈夫有些異常,原以為是自己在外忙冷落了丈夫,后經楊女士反復追問,丈夫才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實情,與外地來石做生意的一女子發生了一夜情。楊女士一氣之下到法院起訴,要求與丈夫離婚,以期盡早解除精神上的痛苦。為此,楊女士在起訴書中對于財產及賠償等問題都沒有要求。離婚后,楊女士感覺自己辛辛苦苦為這個家奔波,到頭來弄了個人財兩空,心中感覺不平衡。于是,她第二次走進法院,要求前夫賠償精神損失。最終,法院判決駁回楊女士的訴訟請求。
點評:本案中,楊女士作為無過錯方,有權要求丈夫進行精神賠償,或是物質賠償。但楊女士行使這種權利,請求丈夫賠償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0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離婚案件時,應當將婚姻法第46條等規定中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書面告知當事人。在適用婚姻法第46條時,應當區分以下不同情況: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基于該條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符合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于該條規定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后1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46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后1年內另行起訴。可見,楊女士作為原告提出離婚,就損害賠償問題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起,而不能在離婚后單獨提起。楊女士在離婚時只想盡快解脫痛苦,而沒有考慮其他要求,沒有要求損害賠償,結果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權利。
相關法律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重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依照法律,無過錯方請求賠償包括物質賠償和精神賠償。
打工妹與老板的“情緣”
打工妹劉愛華在省會一家餐廳當服務員,認識了常來此消費的已婚男子蓋東。一來二去,兩人發展為情人關系。老板蓋東和劉愛華多次發生性關系,并致其懷孕。劉懷孕后,要蓋東與其妻離婚,而蓋東則讓劉打胎,劉以此為要挾,讓蓋東賠償青春損失費12萬元。 經協商蓋東先付給劉愛華現金2萬元,剩下的10萬元說好劉做人流手術后再給,蓋東還給劉打了欠條。兩人在欠條上簽字后,劉愛華做了人流手術。后因蓋東一直未按協議給付欠款,劉便將其告上了法庭,要求蓋東給付補償金10萬元。在庭審過程中,蓋東提出反訴,要求劉愛華返還已給付的2萬元現金。法院審理認為,劉愛華和蓋東間的贈予合同因違反了公序良俗而無效,雙方約定的給付因合同無效而成為不法原因給付。因此,駁回劉愛華訴訟請求和蓋東要求劉愛華返還2萬元的請求。
點評:蓋東婚外與劉愛華發生兩性關系,有悖社會公德,因雙方系兩廂情愿,不存在欺騙等行為,因此,對婚外性行為雙方均系故意為之,且是一種違反性道德的行為。所以,雙方對行為的發生均負有過錯責任,不存在補償問題。雖然民法上有債應當清償的規定,但蓋、劉之間產生的欠款是因劉的要挾而形成,存在脅迫行為,故不符合民法里的債務關系,不受法律保護, 劉愛華和蓋東達成的贈與合同無效。
相關法律鏈接:據民法第68條規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名譽、榮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名譽、榮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