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原本只是一個普通打工妹,她和丈夫劉國軍一度在廣東、浙江等地打工8年,盡管他們有的是力氣,但一沒有文化,二沒有技術的他們辛辛苦苦做了多年,仍然沒有多少積蓄。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真正幫助他們發家致富、走上成功之路的竟然是那些在農村人眼里習以為常的野草山花、大豆水稻,兩年多的時間內他們靠出賣這種“自然盆景”就賺了25萬元!目前,雄心勃勃的李淑英正籌辦注冊“大自然公司”,將生意進一步擴大到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讓更多的城里孩子享受親近莊稼的樂趣。
城里孩子的困惑讓她看到了商機
李淑英是湖南雙峰縣人。初中畢業后她就南下廣東東莞打工,2001年5月,劉國軍和李淑英輾轉投奔到湖南望城縣一個親戚的煤廠打工,到后來廠子瀕臨倒閉,甚至連幾百元工資也開不出了。
夫婦倆面臨著再次找工作的問題,劉國軍愁眉不展,長吁短嘆。突然,李淑英大叫一聲:“有了!”她告訴劉國軍,前幾天她給人家去送煤時,碰到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孩子在野外認蒲公英、狗尾草、野菊花。李淑英興奮地比劃著說:“我們可以把蒲公英、油菜花這些東西賣到城里去啊,肯定有不少孩子感興趣。”
第二天一大早,夫妻倆就動身去田里地頭挖山花野草,然后做成一盆盆鄉土氣息十足的“花卉”。一連兩天,不但沒賣出一盆,還惹得其他人紛紛笑話他們“腦子有問題”。夫妻倆雇車、住宿、伙食還花了好幾十塊錢,本來就心存疑惑的劉國軍開始忍不住抱怨妻子的“異想天開”,他說:“人家來買花的都是些閑人,誰會看得上咱們這些山野平常東西。再說他們都是幾十歲的人,上山下鄉都去過,誰沒見過這些山花野草!”這一激反而讓細心的李淑英頭腦開了竅:是啊,自己沒找準對象怎么可能賣掉呢?
次日,她讓丈夫帶上一半“貨物”去下河街菜市場,專門針對那些三四十歲家中有小孩的中年人叫賣,她自己則帶上“貨物”去各小學門口叫賣。在西長街小學門口,李淑英被放學后的孩子們團團圍住。她問小學生們:“你們認識蒲公英、車前子和燈籠花嗎?”一個孩子回答:“只在童話書中看到過!” 李淑英進一步問他們:“你們想知道它們怎么開花的嗎?你們可以在月光下看著它們一點一點地綻放。”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于是你一盆、我一盆地搶購起來。
她要讓城里孩子“學會種莊稼”
初戰告捷讓李淑英夫婦信心大增,他們連夜趕回縣郊,趕制下一批“產品”。這次,近100盆花草他們只用了一天半就賣完了,賺了300來元。在接下去的一個月里,夫妻倆幾乎跑遍了長沙市的每一所小學,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孩子們對這些山花野草失去了興趣。
剛剛嘗到甜頭的李淑英再一次陷入迷惘之中:“如何才能讓孩子們對這些東西保持長久的興趣呢?”突然,她想到了鄰居家那個6歲的小苗苗,小家伙從上海到鄉下來度暑假,見什么都好奇。白天,他跟隨大人去地里撒白菜籽,當天夜里就鬧著要去看白菜籽發芽了沒有。其實,在對生命成長的期待中永遠都會伴隨著憧憬和喜悅,這種心情在遠離自然的城里孩子身上尤其明顯。想到這里,李淑英心中一亮:自己何不將一株株莊稼幼苗賣給城里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栽培、照料?
第二天,李淑英將一棵棵水稻栽在花盆中運到長沙城內。很快,一些居民小區里的孩子們就開始比賽誰的禾苗培育得好、誰的玉米先抽穗、誰的麥苗最青翠。更讓李淑英感到高興的是,不少孩子還自發結成了“生物興趣小組”。李淑英一有空就去書店挑選農業知識方面的書籍,回家仔細閱讀。雖然很辛苦,但她卻很得意,因為她萬萬沒想到,土得掉渣的農活手藝不僅可以讓她和丈夫輕松創業,還讓她成了數十名城里孩子的老師!
她由衷地感嘆:“留心生活總有商機”
三月三快來了,李淑英賣起了地米菜;“非典”肆虐期間,她賣起了民間傳說中可避邪的菖蒲;兒童節更是他們夫妻大顯身手的時機,她的廣告語“兒童節送孩子什么好?當然是送他一個快樂勞動的機會。”她的“小朋友愛莊稼”農作物種養系列被一家花卉超市獨家買斷,成為2004年兒童節最獨特的禮物。
為了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理論知識,李淑英一邊忙于籌建“大自然公司”,一邊報名參加湖南農業大學園藝系的培訓。在接受本文作者的采訪時,李淑英由衷地感嘆:“其實,只要留心觀察,細心分析,生活中掙錢的機會并不少。我這還算不上什么新思維,人家國外就有公司專門出租樹木呀、草地呀、寵物呀讓人領養。當然,相比之下,我覺得讓城里孩子領養農作物更有意義,一是讓他們與農村、農業、農民更貼近,讓他們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這樣他們就會更加珍愛糧食和一切勞動創造的財富。另外,通過領養、照料農作物,他們也可以獲得勞動的快樂。”?(本文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