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外資銀行工作人員長達半年的動員下,上海的張先生把十幾萬美元存到了該銀行的個人賬戶上,并接受子銀行為其提供的個人理財服務。該銀行為張先生透支購買了3萬股期限為半年的NOKIA期權。在隨后的4個月里,張先生根本不知道該期權所對應的股票價格及變動情況,只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不斷地告訴他股價正在下跌。期權交易開始日——4月7日,張先生的賬戶上約有18萬美元,而到7月底,面對一路下瀉的股價,張先生被迫結賬退場。12萬美元個人資產從此人間蒸發,此時的他欲哭無淚。張先生的遭遇在個人理財業務中絕非個案。
在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領域,由于監管者和投資者都缺乏經驗,市場上又無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投資者在與金融機構的利益博弈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在與客戶的合同中,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銀行有時會模糊自身的責任與風險明示。最重要的是,一些理財產品價格取決于基礎市場的波動,投資者在對其所投資的產品不了解的情況下,難以界定銀行推出的產品價格是否合理。如此情況下,外匯理財市場凸顯出金融監管政策、銀行執業道德與投資者知識缺陷三大風險。
注意政策指示燈,通行資格選路段
中國銀監會2004年2月4日發布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各金融機構未經批準,不得經營金融衍生產品。考慮到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準人不一的事實,銀監會給出了寬限期,要求2004年9月1日前各家金融機構向銀監會申請從事衍生產品交易。而目前獲得開辦各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合法資格的金融機構有工、農、中、建、民生、招商、光大等銀行,還有些銀行在打政策的擦邊球,繼續經營、大力推銷其外匯理財產品。
2004年9月前銷售的外匯理財品種,絕大多數經過銀監部門批準,并不算違規,因此投資銀行外匯理財品種不會因某家銀行未獲得經營牌照而有所影響。而如今普通投資者到銀行購買高于同期外匯儲蓄存款利率的外匯理財品種,首先要考慮該銀行的政策性風險,看看有沒有監管部門授予的外匯結構性存款經營牌照,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投資損失。“無證駕駛”的外匯理財產品,一旦被叫停,將給認購者帶來潛在風險和損失。
《暫行辦法》的出臺無疑促進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但投資者應當注意,辦法中的規定相對于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而言太過簡單。目前僅僅只是規范了市場準人的原則,缺少對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規范以及投資糾紛適用的法律。由于法律缺位,一旦發生糾紛也只能協商解決,因此投資者面對外匯理財產品,特別是風險較大、操作復雜的期權投資務必小心謹慎,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足夠的心理準備不要輕易涉足。對于初試者,選擇有固定收益的產品比較合適。
銀行執業非完美,安全行車仔細看
慎選經理來指引
中國銀行業的門戶逐漸敞開,競爭也日趨激烈。每家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部的客戶經理都有任務指標,國有銀行稍輕些,股份制銀行次之,外資銀行最繁重。以某知名外資銀行為例,其高級客戶經理每個月要吸引500萬美元的個人理財資金。與此同時,由于業務發展迅速、人才流動頻繁,不少銀行根本來不及培養真正有專業素養的理財人員。
盡管一些人的名片上寫的是理財經理,其實不過是銀行的產品推銷員,許多人根本不懂理財,更不清楚哪些產品是適合客戶的。為了讓銷售任務再摸“新高”,有些人在營銷外匯理財產品時都拍著胸脯允諾高收益,而對外匯理財產品作為投資所具有的風險則盡量淡化,少數人甚至動員客戶將人民幣存款也兌換成外幣“理財”。如此這般不禁令人生疑:對人民幣升值這樣的共同預期,他們是真的有所不知,還是故意置若罔聞?
利高風險絕非零
不少銀行愛用“累計收益率多少”來吸引客戶眼球,增加宣傳份量。應該提醒的是,累計的收益率最終是要平均到每年的。客戶要想拿到這個收益,是不能隨意支取這筆錢的,而銀行方通常可以中途終止協議。有些銀行的宣傳廣告從頭到尾找不到任何“風險”字樣,有的標得最大的是“收益率”,而諸如“累計”這樣的字眼卻小了許多。也有銀行似乎認定了這是鐵定只賺不賠的買賣,不斷給收益率競價,財大氣粗地把所有的操作風險都扛了下來。這些都決定了個人理財業務中的風險正在悄悄積累。
留心路中有陷阱
外匯理財產品除了應傾聽銀行方的詳細介紹外,更需留心合同中的條條框框。常常有投資者抱怨一些銀行的外匯理財合同寫得太羅嗦。事實上,一份詳盡的合同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糾紛,投資者應當仔細閱讀并確認,切不可偏聽偏信,敷衍了事。廣州石牌的周小姐就差點因為輕信許諾吃虧上當。2004年初,某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經理主動上門向她表示,只要她將外幣存款轉入該銀行存上一年,即可獲得一臺新款電腦!如此誘惑誰能不動心?很快,周小姐將數十萬美元轉入該行,可簽約時她在理財合同不起眼的位置發現了附加條款——她的存款必須在該行進行外匯風險交易,只有交易額達到一個相當可觀的數額時才可以得到那臺許諾的電腦。“餡餅”成了“陷阱”,驚出一身冷汗的周小姐盛怒之下又將錢劃回了原銀行。
自身知識尤重要,把穩理財方向盤
投資者選擇了外匯理財,是為了得到相對高的收益。但這類理財產品并不是簡單的存款,客戶必須向銀行讓渡可提前終止該筆存款的權利,有些期權投資還不承擔本金的保障責任。因此,在投資外匯理財產品時,投資者要切記以下3個忠告,把握好外匯理財方向。
明白開的是什么車
有些客戶喜歡盲目跟風,事先不仔細了解外匯理財產品的特點,就稀里糊涂追捧,等到吃了虧方才追悔莫及。市場上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雖然看起來名目繁多,但實際上只有2種,或者是投資類產品,或者是存款類產品。具體到各家銀行,分為期權投資和結構性存款。選擇什么類型的外匯理財通常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來決定。風險偏好高的可選擇期權投資,投資者向銀行支付期權費鎖定未來的風險和收益,如果對未來趨勢判斷正確,就可以獲取不菲的回報,判斷失誤,則會損失期權費。而外匯結構性存款則收益相對穩定,風險也低,一般能保本,更適合普通百姓。
看清行駛路段,決定車速
只有弄清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大環境,才能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理財終極目標。以外匯結構性存款為例,美聯儲自去年起連續提升利率,隨著美元利率的逐步攀升,如果外匯理財產品設計不當,相對高收益的優勢就有可能逐步減弱,最終收益率也許還不如普通存款。從美元存款利率有繼續上調可能性的角度考慮,周期短、利率浮動型的產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美元還面臨兌換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很多人意識到將美元閑置在儲蓄賬戶里有可能會貶值,于是想到外匯理財,但他們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問題,即使他們的錢投入了外匯理財產品,卻依舊是美元,一旦人民幣升值,如果到期想兌換成人民幣仍然有很大的匯率風險。
切莫把方向盤交給別人
你的錢財你做主,別把賬戶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交給別人打理,哪怕是你那位最可信賴的銀行客戶經理。最近屢次聽聞有極少數銀行“蛀蟲”騙取客戶信任,利用代客理財之機,盜用賬戶密碼攜款潛逃。我國銀行法決定了國內的銀行業仍處于分業經營階段,代客理財尚未走人法律的陽光地帶,銀行職員代客操盤多半屬于個人行為,一旦發生糾紛甚至案件,銀行一般不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