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擅改保險合同需承擔損失
[案例]
李先生于2002年12月投保某保險公司投資保障類保險,在填寫保單時他考慮自己的年齡后選擇了10年的保險期限。后來代理人出于對客戶后期投資便利性的善意考慮,在未通知客戶且末征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保單保險期限改為25年并交了保單。后來李先生發現保險期限被更改,但此時已過了10退保的猶豫期,于是他以合同保險期限并非投保時自己的真實意愿為由提出投訴,要求變更保險期限為10年,如不能變更則要以代理人欺詐為由全額退保。
點評
投保時投保人選擇的保險期限確實為10年,是代理人擅自修改為25年,并且沒有征得客戶的同意。同時保險期限屬于該合同的不可變更事項,無法變更。保險公司應當為該客戶辦理正常退保。
案例中,代理人修改保險期限的動機是善意的,不是以牟取個人利益為前提,因此對其行為沒有定性為誤導或欺詐。
由于其未取得投保人的同意擅自修改保單內容,已超越了其代理權限的范圍,違背了投保人投保時的真實意思表示,違背了《合同法》及《保險法》中有關訂立合同時必須遵循公平自愿和意思自治的原則,所以代理人應自行承擔客戶退保產生的全部損失。
切莫忽視身故受益人的指定
[案例]
張先生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1999年,他為自己投保了20萬元長期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并指定其女兒張小姐為受益人。2003年,張先生因車禍身故,保險公司經過核實后決定賠付20萬元保險金。張先生生前欠其供貨商劉先生10萬元的債務,劉先生知道保險公司決定賠付張先生家人20萬元保險金后立即上門討債,要求張小姐一同到保險公司,將這筆保險金用以償還張先生生前所欠的10萬元債務。
點評
一般來說,保險金是保險事故發生后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給予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凡指定了受益人的,保險金就屬于受益人的個人財產,不應列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范圍,也不應用來清償死者生前的債務。根據《保險法》規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應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指定,由投保人指定受益人的,必須經過被保險人同意。張先生既是該份保險的投保人,也是該份保險的被保險人,指定其女兒為受益人符合法律規定。因此,該筆保險金應當屬于指定受益人,即張先生女兒張小姐的個人財產,不應用來清償張先生本人的生前債務和繳納稅款。
同時,根據《保險法》第63條規定,以下3種情況保險金可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處理:沒有指定受益人;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如果保險公司賠付的保險金作為遺產處理,那么,根據《繼承法》第33條規定,繼承的遺產應當用來償還被保險人應繳納的稅款和生前債務,并且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被繼承人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
如果張先生生前沒有填寫投保書中受益人一欄,那么張先生所留下的這筆保險金就須用來償還債務。這個案例提醒投保人,切莫忽視受益人的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