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由于缺少核心競爭力、品牌力弱、渠道管控能力差等原因,對價格競爭的依賴性很大,其結果是銷量大了,利潤卻少了,既損壞了品牌形象,也使企業喪失了后續發展力;更有甚者,利潤損失了,銷量卻未有太大提升,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那么,如何才能使銷量和利潤同時提高呢?
認識決定方法
低價未必銷量高
今年,筆者所在的公司對產品進行了包裝改進,在對主要競晶進行詳細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配合促銷改進,果斷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售價,結果銷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由此看來,并不是價格越低越有利于銷量提高。
在正常情況下,價格越高,需求 (銷量)越低;價格越低,需求(銷量)越高,但是,微小的價格變動并不會對需求產生太大影響,對銷量的影響也可以忽略不計。只有與競品相比具備較大優勢時,價格對銷量才能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中小企業經過近幾年價格戰的洗禮,利潤空間已越來越小,價格已經趨同,在這種情況下,與競品相比,其較弱的價格優勢已不能對銷量產生太大的影響,
在一般消費者看來,價格是產品價值的主要體現,消費者通常會認為價格較高的商品,其質量也高,因此長期的低價可能會給消費者以質量差的感覺。我們在對某個市場暢銷的低價品牌做市場調查時,就有消費者對該品牌做出了“價格低得不敢買,質量差得不敢用”的評價。由此看來,低價位在爭取一部分消費者的同時,也會失去一部分消費者。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長期低價也會讓顧客對價格失去敏感度,這是許多長期低價的產品銷量不及預期的原因。
一個消費群體對應的是一個價格區間,而不是一個價格絕對數值。在經濟不景氣或消費者的收入預期較低時,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價格較低的產品;在經濟環境較好時,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消費意識、質量觀念也會不斷改變,消費者會在符合自己消費定位的價格區間內購買價格偏高,質量感覺較好的產品。
促銷也要有利潤
一直以來,許多營銷人員把促銷看作特殊的銷售機會,關注重點是如何沖量,對利潤關注甚少,認為促銷活動沒有利潤是正常現象。
這種認識幾年前沒有多大問題,因為以前以常規銷售為主,促銷銷售占整體銷售比重較小。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促銷已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中小企業由于缺少核心競爭力、產品同質化,對促銷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促銷成為它們提高銷量最有效的競爭手段,甚至促銷銷售已成為許多中小企業的主流銷售。
因此,促銷對于許多中小企業而言不再是“特殊”的銷售機會,而是“重要”的銷售機會,對于促銷也不能只注重銷量而忽視利潤。從某種意義上說,做好了促銷也就做好了銷售。
目前促銷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1)彰顯的是價低而沒有推廣產品本身的優勢和特點;(2)促銷期不控制,促銷價長時間不恢復,促銷價賣成了正常價;(3)促銷產品無規劃,少量產品長期做特價,其他產品自然銷售,結果除少量促銷產品有銷量卻無利潤外,其他產品是有利潤無銷量,花了高額進店費卻經常因銷量太小而被終端強制下架。
費用產生于利潤
在“五一”、“十一”這樣的黃金銷售季節,許多有實力的廠家采用壟斷終端陳列資源的做法,購買多個堆頭、多晶海報(一般在4個以上或買斷所有堆頭)和派駐多個促銷員(2個以上),在有效排擠競品的同時,也有效地宣傳了品牌和提高了銷量。這種促銷形式雖然投入較大,但由于殺傷力強,效果顯著,已成為許多廠家競相釆用的方法。
產品只有低價但沒有出位陳列,不會產生好的銷售效果,強勢的終端陳列和有效的終端攔截能產生理想的銷售效果。在終端為王的時代,廠家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對終端資源的爭奪,誰擁有更多的終端資源,誰就擁有了更多銷售優勢,而對終端資源的爭奪離不開費用投入。
在認識上,企業必須把費用和銷量的正向關系,轉化為利潤和銷量的正向關系。如果說利潤可以促進銷量較難理解的話,那么費用投入可以促進銷量是每個人都不會反對的事實。但費用從哪里來?從穩健經營的角度看,費用取之于利潤,只有產生了利潤,企業才能拿出更多的費用用于市場支持。
方法產生實效
讓價格保持彈性
價格優勢既可以橫向體現,又可以縱向體現。探究消費者心理可以發現,消費者希望購買的不是最便宜的商品,而是性價比最高的商品。由于消費者通常通過價格判斷商品的價值,因此在一般消費者的眼里,性價比最好的商品等同于打折力度最大的商品。
基于以上消費心理,我們可以發現,一味地降價對提升銷量和利潤都是無益的,而明確終端商品的“原售價”,保持價格彈性對提升銷量、保持利潤非常重要。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保持終端價格彈性:
1.控制價格戰時間,每次降價控制在15—30天,然后恢復原供貨價格。
2.避免對一個單晶進行長期不問斷降價的做法,為終端商品輪流提供特價機會。
3.經常檢查自己的產品,及時淘汰那些在價格戰中衰弱的,缺少價格彈性及競爭力的產品,換為競爭力強的新品,以保持晶牌整體的價格彈性和較強的戰斗力。
對產品進行更新
消費者大都愿意為較高質量支付較高的價格,因此,要想在不影響銷量增長的前提下獲得較高溢價,除了先進的營銷技巧和手段外,產品本身的質量必須過硬。企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對產品進行改進和更新,增加消費者能夠感知的質量和特點。
對產品進行改進和更新的手段很多,常用的有:
1.對產品包裝進行更新,以改善產品對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提高產品的視覺質量。
2.率先使用技術領先的新材料,從而給消費者以技術領先和善于創新的晶牌印象。
3.結合消費趨勢或消費時尚,創造性地將時尚性的關聯產品與本公司產品相組合,延伸產品功能。
4,加強質量管理與控制,打造消費者質量放心品牌。
對促銷進行改進
促銷不僅要追求銷量,也要追求利潤,改進的辦法有:
1.既把促銷作為提升銷量的機會,又作為宣傳與推廣品牌的機會,注重促銷期間的宣傳與造勢。
2.提高促銷零售價。在價格競爭白熱化的零售終端,同檔產品價格已經趨同。由于促銷參與品牌多、促銷價格差距小,小幅度降價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已產生不了太大影響,因此不如干脆提高促銷供貨價,采用比競爭品牌價格稍高的策略,強化陳列與宣傳,注重造勢。
3.控制促銷時間,每期促銷時間不要太長,對于搞特價促銷的商品,促銷期結束后要立即恢復原供貨價格。
4.合理安排每個單品的促銷時間及促銷頻率,給每個單晶都提供促銷機會。不但給銷量產品以促銷機會,也要給利潤產品以促銷機會。
5.用多品組合促銷對抗競晶的單晶低價促銷。把賣場內銷售的產品分為較大力度促銷產品(保證銷量目標的實現,力度較大,用于海報促銷)和一般力度促銷產品(保證利潤,同時提升銷量,用于店內促銷),可以把每期促銷只安排一個單品的做法,改為每期促銷安排一個促銷組合 (2—3個單品),注意促銷品不能相互沖突,要兼顧不同消費習慣顧客的需求,其中一個單品力度較大,用于海報宣傳,其他力度小一些,可在店內促銷,爭取共用一個堆頭。這樣的促銷組合,即使一個單品趕不上競晶的銷量,但各單晶銷量加起來也會超越它,而且壯大了促銷聲勢,既能促進銷量又能保證利潤。
用銷售養銷售
終端生動化陳列、堆頭或端架等特殊陳列、海報、促銷員、消費者促銷對終端銷售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來說,以上費用在終端的合理運用可以彌補產品知名度低、晶牌力弱的劣勢,與知名晶牌展開“貼身肉搏戰”,有效捕獲消費者的沖動性購買。從良性循環的角度看,費用應取之于利潤,然后再投人到市場刺激銷量增長,用銷售養銷售,使晶牌進入良性循環。
在具體操作上,企業可以將銷售額的一定比例作為公司的行政開支及目標利潤,其余銷售產生的毛利由營銷部;門支配,作為市場費用投入,同時考核營銷部門銷量月標的完成情況。這樣,可以從制度上建立利潤、費用和銷量的良性循環機制,充分調動營銷部門的能動性。
讓區域關注利潤
管理上有一個原則:企業關注什么,就考核員工什么。許多企業在設計員工的業績考核時,偏重于銷量考核而忽略利潤考核。這種考核機制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業務人員在市場競爭和銷量任務的雙重壓力下,往往會涸澤而漁,犧牲利潤而只重銷量。常見的做法有三種:一是利用促銷機會低價銷售:二是不計得失地投入費用;三是盲目開發新市場,盲目拓展新渠道。雖然總部對價格和費用有控制,但業務員會想方設法給領導“擺事實、講道理”,施展自己的影響力,直至領導同意自己的意見,從而達到沖量的目的。
要想促使銷售人員在保證利潤指標的前提下提升銷量,必須借助考核杠桿的力量。對此,某企業的考核辦法很有借鑒意義:
該企業以銷售任務完成及銷量增長為主要考核指標,另外以區域為單位考核利潤完成情況,給區域負責人提供考核成本,以月為單位計算各區域創造的毛利潤、產生的費用等,規定每個區域將毛利的一定比例上繳公司,剩余部分作為市場投入費用。除上繳公司的利潤外,剩余毛利能夠滿足本區域費用支出的為達標,盈余的按比例獎勵,當剩余毛利不足以支付銷售費用時,以月費用總額為考核基數,按費用差額比例對區域負責人的工資進行扣罰。
由于每個市場的費用都包括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區域負責人要想完成考核指標,必須兼顧銷售額增長、費用控制、利潤增長王個方面。
該考核辦法結合業績評比、公布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全體業務人員的綜合經營意識,把壓力和動力貫徹到了每個區域,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指標均得到了較大提升。
(編輯:孫曙光 ssgcmm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