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謎底
2006年1月31日,曾經影響美國經濟長達18年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行將卸任。盡管在他掌管美聯儲的漫長歲月中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也曾受到過質疑,但毫無疑問,他的成績是沒人可以忽視的,他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是史無前例的,而且也是異常成功的。格林斯潘的一舉一動已成為市場的風向標,人們甚至從他公文包中文件的數量來推測未來利率的走向,從格老的一個噴嚏中來揣測下一步政策走勢。格林斯潘似乎也在有意識地運用他的這種影響力來實現他對經濟進行干預的意圖。無論過去還是未來恐怕都難以有人超越他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力。在一幅漫畫中,格林斯潘與林肯紀念堂、杰斐遜紀念堂、華盛頓紀念堂和國會山一樣,已成為了美國的一個標志。在美國的歷史上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美聯儲繼任主席的人選曾一度撲朔迷離,市場也因此變得不穩定。直到10月24日,布什總統在伯南克和格林斯潘的簇擁下,在總統辦公室宣布提名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接替將于明年初任期屆滿的格林斯潘。至此,美聯儲第十四任主席的人選終于塵埃落定。也許是由于塵埃落定后不確定性得以消除,也許是包括官員、學者和媒體對伯南克的一致看好影響了市場,總之,當天道瓊斯工業指數創出半年內的最大漲幅——1.66%。市場似乎已準備用一個良好的開端來迎接這位即將接任美聯儲主席一職的現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然而,他是否能夠成為美國這艘經濟巨輪的優秀舵手,是否能夠用他的睿智推動美國經濟進一步走向繁榮,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伯南克其人
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佐治亞州的奧古斯塔。他天資聰穎,所表現出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遠高于其同齡人。伯南克在197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他主要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并先后在一些著名的雜志擔任編輯,如《美國經濟評論》、《經濟學季刊》、《NBER宏觀經濟學年鑒》、《經濟政策評論》等。伯南克完全算得上一個勤奮而頗具天賦的經濟學家,迄今為止,他所發表的學術性論文近50篇,評論性文章數十篇。正是這些文章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因此他擔任美聯儲主席的提名贏得了廣大學者的支持。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neth Rogoff)說:“這項提名太好丁。整個經濟學界都為此歡呼。”
現年51歲的伯南克2002年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到華盛頓擔任聯儲局理事。在聯儲局任職三年后,伯南克成為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熱門人選。今年6月布什提名他擔任了這個職位,從此成為布什的首席經濟顧問。這份經歷似乎是專為美聯儲主席一職做準備,難怪有人認為伯南克就是為美聯儲主席一職而培養的。在時隔四個月之后,伯南克就被提名為美聯儲主席。短期內的青云直上,必然令伯南克感到萬分欣喜,這對于他來說將是事業的巔峰,但是他所面臨的壓力同樣是巨大的。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全球化的主要倡導者,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多為全球性的,其央行行長所面對的問題自然異常繁雜,而且對每一個問題他都必須做出合理解決;另一方面,他的前任在18年的時間中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艾倫·布林德和里卡多·賴斯在《解讀格林斯潘的標準》一文中表示,格林斯潘“完全可以被稱為迄今為止最杰出的央行行長”。如此杰出的前輩,將使他面對相當大的壓力。
眾望所歸
布什認為“要領導這家機構(美聯儲),我們需要一個擁有無可挑剔的背景、可靠的政策判斷能力及高尚品格的人。”毫無疑問,布什對伯南克的提名表明至少他認為后者滿足這些條件。格林斯潘也稱贊道:“伯南克擁有非常高的學術素養,并且對美國經濟運行方式有著非常清楚地認識。我確信他具有作為美聯儲主席的聲望。”這兩位美國的實權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伯南克的信任。
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曾說過,格林斯潘的繼任者“不僅需要解讀經濟數據的超凡能力、宏觀經濟的高超理解力以及制定合理宏觀經濟政策的奉獻精神,還必須具備對市場心理和商業的敏銳洞察力,以及對美國政治和全球金融政策體系的良好感覺”。如果用他所提出的這些條件來進行篩選,當前似乎沒有人比伯南克更適合這個位置。他在經濟學界享有較高的聲譽,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深入鉆研了貨幣政策,被公認為是他們那一代的主要貨幣經濟學家之一。另外,在政治方面,他的政治趨向不明確,沒有裙帶關系之嫌,這使他雖然身為共和黨人但也為民主黨所贊成。在這一點上,紐約州民主黨資深參議員、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委員查爾斯·舒默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說:“我們需要的(聯儲局主席)是一位審慎的、不帶意識形態色彩的、同時了解聯儲局的要責是抑制通貨膨脹。看起來伯南克正是這樣的合適人選。”
伯南克的難題
與格林斯潘1987年接任美聯儲主席一職時所接手的爛攤子相比,伯南克要幸運多了。格林斯潘剛剛成為全球最大國家的經濟管理者僅4個月就遭遇到了股票市場危機,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下降了四分之一。在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中,美國經歷了兩次衰退、出現了兩次股市崩盤,世界經歷了數次新興市場危機。然而在格林斯潘的努力下,這些危機與衰退的規模及頻率與以前相比低了很多,而且美國經濟在大多時間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伯南克今天所面臨的情況盡管也很復雜——美國面臨創紀錄的雙赤字,油價長期居高不下,以及颶風帶來的巨大損失——但是格老所留下的強有力的經濟增長和溫和的通貨膨脹率使得這些因素變得似乎不太重要。最近這段時期美國的消費支出依然強勁——消費占GDP的份額為2/3。
然而,對于美國人來說仍然有幾點令他們不太放心,這也是伯南克所擔心的。
第一個方面來自于因伯南克的學術觀點導致市場對未來美聯儲調控手段預期不明朗,從而易于引發市場波動。早期的時候,伯南克主要研究的是大蕭條,其后也曾關注宏觀經濟、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等領域。而他近期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在1997年左右所研究的主題——通貨膨脹目標。作為通貨膨脹目標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2003年伯南克在美國商業經濟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發表講話時表示“一個成熟并且得到有效執行的通貨膨脹目標可以帶來產出、就業以及通貨膨脹等多方面的良好效果”,并主張設立正式、公開的通貨膨脹率目標,由央行負責維系,而這與即將卸任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一向堅持的路線有所背離。在格林斯潘的18年任期中,由于他在獨立領導美聯儲和掌控美國經濟方面的出色表現,美國從未設立過明確的通貨膨脹率目標。為了消除這種潛在的市場預期的波動,他在接受布什提名的發言中表示,未來數年聯儲局將“繼續發展”(continue to evolve),開特別指出上任后將優先考慮“保持格林斯潘時期確立的政策和策略的連續性”。在11月15日的下一屆美聯儲主席任命聽證會上伯南克信心十足地承諾,他將繼續推行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手法。
第二個方面擔心來自于對他學者身份的擔憂。在美國,大多數從學界走向政壇的官員只是把從政作為學術生涯的一段插曲。但是伯南克顯然更愿意把從政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然而這種愿望能否去掉他身上的“學究氣”還是一個未知數。在過去18年中,即使美聯儲不采取任何行動,格林斯潘只要講幾句話,甚至打兩個噴嚏都能夠對市場發生影響,而且他也經常憑直覺識別出尚未轉化成傳統經濟學模型的一些重大經濟變化。伯南克是貨幣政策專家,他對貨幣現象的分析能力與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是否具有格林斯潘那種影響經濟的能力,還有待觀察。正如曾任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首席經濟師的莫里奇所說,伯南克還缺乏“華盛頓經驗(從政經驗)”和“華爾街經驗”。
盡管現在來訐判伯南克能否成為一個成功的危機應對者為時尚早,但是良好的經濟走勢和他自身所具備的素質至少已經給了他一個讓他去應對危機取得成功的機會。米什金曾公開表示:“我們真正想要做的就是克隆格林斯潘,而這就是克隆的方式。我們希望確保未來的聯儲主席接班人能夠遵守格林斯潘的原則。”對于伯南克來說,繼任主席后短期內的最佳選擇也許就是繼續保持格林斯潘時代的政策手段,繼續推動政策的透明化,保持決策的獨立性,并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彌補自己在經驗上的不足。
對中美經濟的態度
伯南克接任美聯儲主席一職在全球金融界都將是一件大事。在金融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央行行長的看法勢必會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產生影響。在中美經濟關系十分微妙的此刻,伯南克將來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勢必引起國人的關注。
在“總結陳辭”中,伯南克說得很坦白。他認為,美國當前的龐大經常賬戶赤字主要源自外來因素,單純靠美國的內部政策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協助和鼓勵發展中國家成為借貸國,而不是資金輸出國。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自然在他“協助和鼓勵”之列。其思路并不會產生太大的變化,依然會要求發展中國家更大程度地開放金融市場,使美國能夠將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轉移。
基于他的這種看法,我們預期美國在對中國的政策選擇上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正如美國馬里蘭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彼得·莫里奇所說,伯南克的上任“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影響也可能很小”。
伯南克簡歷:
1975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學士;
1979年獲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
1979—1985年,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生院經濟學助教;
1983年秋,1989—1990學年,M.I.T.經濟系訪問教授;
1985-1996年,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公共事務學教授;
1993年秋,紐約大學經濟系Morgenstern訪問教授;
1996—2001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事務學教授;
2002—2005年,美聯儲理事;
2005年6月,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0月被提名美聯儲主席候選人。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劉佳
Liujia@ChinaBank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