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主權和責任是21世紀中國外交的三項基本需求,它們將共同決定中國外交的風格和前景。
王逸舟博士是國際政治學界才俊,著述頗豐。其2003年出版的新著《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為中國在21世紀實現內政與外交的完美結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中國崛起,既需要自強,又需要一種具有大國風范的外交。而確定中國外交的路向,就必須以全球化為參照系,首先明確中國外交的基本需求。王逸舟提出,發展、主權和責任是21世紀中國外交的三項基本需求,它們將共同決定中國外交的風格和前景。
發展需求是中國實現興盛的基石。“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既是鄧小平的諄諄告誡,也是對“發展需求”的簡明表述。外交政策折射的是一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無庸諱言,只有國力強大了,外交工作才會“理直氣壯”。王逸舟認為,“對于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不是外敵的入侵或其他戰爭,而是中國能否繼續改革開放事業,自身能否保持穩定、有序、健康的發展”。
而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又必須有一個良好、有利的國際環境。因此,促進中國發展又是中國外交的落腳點和指示器。王逸舟在書中寫道,“服務于國內經濟建設目標,爭取有利于改革開放的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是發展需求對中國外交的客觀要求,也是衡量中國外交工作績效的重要標尺。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和立體化的發展,既是中國內政的任務,也是中國外交的使命。
主權需求是中國不可或缺的傳統安全命題。主權獨立和完整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制約中國的重要憂慮,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依舊是中國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戰略家時刻不可掉以輕心的核心戰略目標。王逸舟寫到,“保障領土、邊界和基本主權不受侵犯,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努力逐步實現國家統一”,是主權需求對中國外交的客觀要求。能否為解決臺灣問題營造有利的國際氛圍,將成為檢驗中國外交的重要方面。全球化凸顯了金融危機、恐怖襲擊、“非典”肆虐、生態惡化等新型非傳統安全威脅。然而,在“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現時代,國家生存和主權完整依然是世界各國的先天之憂。中國尤其如此,中國外交責無旁貸。
責任需求是中國大國地位和大國風范的體現。同發展需求和主權需求相比,責任需求彈性較大,不易界定,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改善,責任需求在中國整體對外戰略中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中國要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和主權需求,要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和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就必須在國際舞臺上擔當起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責任,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風范。
回報往往與責任成正比。中國外交要收取更多的回報,就必須負起更多的責任。時代不僅要求中國避免過分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和“撞擊反射”式的反應外交,還要有更加高瞻遠矚的眼光、更加寬廣博大的胸懷和更有全球性質的戰略,一句話,外交更有大國風范。王逸舟強調,大國風范不是美國單邊獨霸式的囂張,而是一種多邊協商基礎上的高風氣度,是建立在充分自信心基礎上的、內在實力與外在聲望實現完美互動的一種外交風格。
中國外交能否培養出大國風范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責任需求和中國外交本身的績效,還間接關系到中國外交的發展需求和主權需求。王逸舟強調,發展需求、主權需求和責任需求并不是等量齊觀的,而是存在著一個由內到外、由近及遠、緩急不均的排序。三者將共同構成21世紀中國外交的風向標。但是,要讓中國外交之船沿著正確航線前進,中國就必須有一種“走向世界大國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