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媒體與伊拉克:文明的沖突
Philip Seib(美國馬克特大學新聞學教授)
《潮流》2005年2月刊
美國海倫·德懷特·里德教育基金會出版
冷戰時期,很多新聞機構以“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塑造其報道。冷戰結束后,一些新聞媒體開始尋找新的報道方式。1993年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后,有關該理論的爭論便一直在繼續。亨氏理論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原因之一是決策者、新聞媒體及其他人無法把握后冷戰時代的世界秩序。盡管對亨氏理論還存在諸多批評,但一系列事件業已推動許多新聞媒體事實上采信了該理論。新聞報道在塑造公眾對國際事務的理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美國的新聞媒體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相反,半島電視臺卻擁有一大批接受其阿拉伯視角的新聞受眾,擁有西方媒體所缺乏的公信力。美國的新聞媒體若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進行反思,采用亨氏理論或許會使其報道更客觀、更全面。陳文鑫

改革《穩定與增長公約》
Daniel Gros(比利時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經濟:歐洲經濟政策評論》(雙月刊)
2005年第1期
德國漢堡國際經濟研究所出版
《穩定與增長公約》旨在解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后,歐元區國家“過度”赤字的問題。該公約假定歐元區國家名義GDP增長率能維持在5%左右,公共債務比例不超過GDP的60%。在此假定基礎上,公約要求成員國執行嚴格的財政紀律,將財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內。該公約之所以執行不利,并不是因為參數設置不充分,而是因為沒有得到成員國嚴格執行。根據債務發展狀況重新確定參數也許是必要的,但即便再周全的改革方案,如果得不到成員國遵守也必將失敗。事實表明,僅靠壓力和財政紀律已經不夠。違約國必須在歐盟委員會和本國議會的監督下,盡快公布詳細的、切實可行的財政措施,并對任何偏離目標的情況及時進行報告。劉明禮

作為外交戰略的經濟合作:日本ODA的目標
古田肇(日本外務省經濟合作局局長)
《外交論壇》
2005年冬季刊
日本都市出版株式會社出版
日本提供ODA(政府開發援助)已經50年了。二戰后日本與其他國家發展關系,這一援助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ODA給了日本影響受援國的機會,有效配合了日本外交戰略的實施,是推動日本外交關系正常化的重要動力之一。但今天日本的ODA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ODA預算不斷下滑,影響了其有效性;二是民眾對ODA能否促進國家利益心存懷疑。只有全面評估和改革日本ODA的管理,提高其質量,才能使納稅人對其重拾信心。經濟合作局業已在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日本不僅是全球化發展的受益方,而且在國際社會獲得了良好的信譽,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日本能夠不斷采取措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袁 沖

社會保障的彼時與此時
Bruce Bartlett(美國國家政策分析中心資深學者)
《評論》2005年3月刊美國猶太委員會出版
社會保障制度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國內政府制度,但目前該體制正呈老化跡象,布什已決定將改革社保體制作為第二任期的中心任務。社會保障古已有之,但美國現代意義社保體制的形成應歸功于羅斯福。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要求雇主和雇員各繳納1%的工薪稅。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工薪稅率已不能保證雇員退休后得到足夠的養老金。出生率的降低以及“嬰兒潮”一代即將進入老齡,導致在職雇員人數將持續下降,簡單的征收工薪稅已不能解決問題。而國會兩黨在改革社保制度的問題上各有各的政治考量。一些共和黨人擔心修改社保制度將導致選舉時失去老年人的支持;一些民主黨和自由主義者則把反對社保體制的部分私有化當成了一種策略手段。黃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