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來到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節目,還有其所宣揚的獨立、公正、誠實的傳媒理念,冷靜、穩妥、堅定的報道作風,在紛紛揚揚的商業化大潮中,值得我們品評。
來到中國
今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上海舉辦了旨在全方位地集中報道中國事務以及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其它地區影響的“中國周”。參與欄目除了具有26年歷史的強檔電視時政節目《問與答》外,還包括《展望》、《世界商業報道》、《新聞之夜》等一系列名牌欄目。而且,覆蓋全英的BBC電臺、電視臺;BBC國際電視、BBC對外廣播以及BBC網站全部參與了“中國周”報道計劃。這是BBC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國家進行如此規模的報道。“中國周”請到的嘉賓包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等等。這是BBC搶灘中國媒體市場的先聲奪人之舉,也使中國觀眾平添了對BBC的好奇。
其實,BBC來到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節目,還有其所宣揚的獨立、公正、誠實的傳媒理念,冷靜、穩妥、堅定的報道作風,在紛紛揚揚的商業化大潮中,值得我們品評。
從賣收音機起家
誰也不會想到,英國廣播公司在1922年組建的時候,是多么不起眼。當時,公司只是一個擁有國家特許獨家經營權的半官方機構,僅在伯明翰和曼徹斯特設有固定的網點,把銷售收音機當成主營目標。這種狀況被一位叫做約翰.瑞斯的人所改變,這位33歲的蘇格蘭工程師雄心勃勃地要創立一家獨立的能夠融教育、資訊和娛樂為一體的不受任何政治壓力和商業目標干擾的廣播企業。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公司不久就擴展到了英國全境。
BBC成長的過程也是其節目不斷創新的過程。上個世紀30年代,BBC創作了大量新形式的戲劇、喜劇和音樂;1932年,開辟了“帝國服務”節目,邀請國王喬治五世作了首場廣播演講。1936年,BBC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高分辨率的固定電視頻道。1937年,又通過電視首次實況轉播了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禮和溫布爾登網球賽,當時被稱為“小奇跡”。
二戰爆發后,BBC做了許多激勵人心鼓舞斗志的節目。1943年,由一些具有豐富戰地經驗的記者成立了戰爭報導組。這些節目和報道為BBC贏得了誠實的聲譽。戰爭結束時,它已經在用世界上40種語言向全球播出。據說,時任希特勒宣傳部長的戈培爾聽著節目咬牙切齒地說,BBC廣播是對歐洲的侵略!
1953年6月2日,BBC播出英女王伊麗莎白加冕禮,掀起了第一次電視高潮。
在20世紀60年代,BBC利用當時包括調頻立體聲,彩色顯像管、數字技術在內的一系列技術革新走出因蘇伊士運河戰爭的報導而受政府壓制、收視率下降的陰影。90年代中,BBC推出“制作人抉擇”的理念,賦予制作人更多的自主權,自由選擇公司內外資源,使公司內部形成市場化氛圍,富有色彩和靈活性。
“為公眾服務”
不同的國家對廣播電視的管理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說,美國是純商業化運作,電視臺的收入來源大多依賴廣告,全美惟一一個政府投資的非商業頻道PBS,影響則小得可憐,市場占有率只有2%左右。英國卻大不一樣。
BBC的廣播原則一向是“有利于大眾”。英國政治家似乎堅信廣播電視必須對公眾有利,必須依據公眾認可的原則運作,必須盡量多地報道公眾生活,才能成為“普適、平等、可信”的媒體。根據這一原則,對BBC的“獨立性”最為重要的,是“不追求商業化”、“保持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以及“保持內部管理的創造力”三大課題。
BBC的財政來源絕不依賴商業廣告。而是由英國政府出面,向每個看電視的老百姓收取執照費,類似于我們的有線電視費。在英國居住的人都會發現,政府經常派監督車輛到社區巡邏,查到未交費的電波訊號,就要予以罰款。也是出于“為公眾服務”的目的,BBC有一套特殊的管理體制。12位最高主管是由女王根據各部大臣的提議而專門向BBC委派的。主管的標準并沒有具體規定,但是必須符合傳統的“諾蘭原則”即公派任命必須與人品和能力相稱),并且能向公司提供足夠多的經驗保障和專家意見。他們中有教授、顧問和官員,做主管只是他們的兼職。他們不是公司董事會的成員,也不負責公司日常事務(日常事務由執行委員會負責),但有權任命總裁和執行委員會,負責批準公司發展戰略和政策目標,監督公司行為并負責BBC的公信力,有權促使執行委員會根據公眾的利益來管理BBC。
艱難歷程體現“長期價值”
正是基于“為公眾服務”的理念,BBC自創立以來,就不愿意片面迎合某種人群的偏好或是某些流行的觀念,而是時時處處具備自己的個性。最近,BBC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特別拍攝日本天皇裕仁的紀錄片,片中根據史料判斷,裕仁“身體殘疾、性格扭曲”,稱日軍在二戰時用毒氣殺害270萬中國人,因而遭到日本右翼的辱罵。可是BBC“時間回眸”節目發行部主任助理約翰·阿什沃斯卻堅定地表示,既然BBC投入經費制作這個節目,就一定會繼續下去,節目將按既定時間在今年8月中下旬播出。
正因為BBC在財政和制作理念上都離不開一個“公”字,它的具體目標也就制訂得較為“崇高”,包括:鞏固公民權,豐富文化生活,促進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使英國社會更具包容性,支持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但BBC的視角較為獨特,它并不認為凡事都與政府保持一致就是最好的支持,而是認為保持大英帝國如民主、平等、新聞獨立等鮮活的“價值觀”,才是展現英國地位的最佳方式。在政府占據“硬實力”制高點的同時,BBC正在以英國實際上的“軟實力”創造者和價值觀捍衛者自居,成為政府宣傳的很好的補充形式。
BBC歷史上幾次關鍵場合,都曾采取與政府不盡相同的立場,包括丘吉爾的收購計劃、對蘇伊士運河戰爭的報導與馬島爭端上,最終都化險為夷。最激烈的一次來自于2003年科學家凱利之死。由于BBC的軍事報道記者安德魯·吉利根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做了大量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認為國防部并沒有證明薩達姆擁有45分鐘之內準備就緒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其消息來源是英國國防部科學家戴維.凱利。消息爆出后數月,凱利自殺。對自殺案進行調查的哈頓報告認為,BBC在報道過程有漏洞,吉利根的報道未經編輯審查即播出。這一事件導致BBC主席戴維斯和總裁戴克辭職。在BBC的年度報告稱哈頓調查是“公司歷史上最困難的時刻之一”。事后BBC還公開道歉,但BBC同時認為,正是這一事件使人們深思,一個強大而獨立的BBC正是英國的長期價值所在。
“半島”的效仿
對于BBC而言,如何既保持一個“公有”企業的“為公”之心,又創造自由競爭和商業的氛圍,防止“大鍋飯”,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因此,BBC的主管們除了做出前面說的“制作人抉擇”的改革之外,BBC還實行工資獎金透明化,并在獎金上做文章,根據個人的職責和貢獻比作出評價。這些原則,也被深受BBC影響的阿拉伯半島電視臺所吸取。1996年,由于BBC阿拉伯語部的投資方沙特撤資,20%原BBC阿語記者轉向“半島”,構成了這家新生電視臺的核心。他們帶去了BBC的理念,打出“一個聲音和另一個聲音”的口號,保持獨立、公正,決不偏聽偏信。目前該臺在阿拉伯地區收視率第一,員工近800人,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30個國家建立記者站。為了“挖”到優秀記者,“半島”不僅提供免費食宿,還支付原收入的雙倍,使得記者們平均月收入達到26500美元(約22萬元人民幣),遠遠高于當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