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誠信友愛的和諧團隊,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就鮮明地提出了“社會更加和諧”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對和諧社會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闡釋。盡管其內涵十分豐富,但其基本特征,就是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正因為營造誠信友愛的和諧團隊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所以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新聞人的高度關注,并積極付諸實踐。
那么,我國新聞隊伍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據筆者對近百個新聞單位的了解,發現了這么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新聞隊伍的結構呈現多元化
一是干部來源的多元化。
在筆者所了解到的新聞單位里,其干部來源全部呈多元化態勢。如,有來自黨政機關的,有來自大專院校的,有來自兄弟媒體的,有從部隊轉業的,也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其途徑,有通過組織安排的,有院校畢業分配的,有媒體自主招聘的,也有“流動”干部自行上門聯系的。而且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隨著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就業觀念、人才觀念的不斷更新,這種干部來源多元化的趨勢還會不斷增強。
二是干部成分的多元化。
目前,我國新聞媒體的結構和經營正處于一個全新的生長期。這種結構、經營的多元化和生長速度的大幅攀升,既催生了媒體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為各類人才的進入提供了平臺。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為例,2000年7月集團掛牌成立,在此后不到4年的時間里,集團媒體就發展到八報兩刊一網站。就結構而言,有報紙,有雜志,有新興的互聯網網站;就經營目標而言,既要講社會效益,還要講經濟效益,從而催生了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在該集團現有的新聞干部隊伍中,有從事采編業務的,有從事組織管理的,有從事生產經營的,有從事信息服務的,也有單純從事電腦維修等技術工作的。
三是干部身份的多元化。
由于歷史的原因,盡管近年來各新聞單位都在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但干部身份的多元化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筆者所了解到的近百家新聞媒體中,絕大多數都存在有正式的、招聘的、臨時的等多種身份并存的現象。即使在招聘的人員中,也還有媒體聘、部門聘、頻道聘、欄目聘等各種各樣的區別。這種現象,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
四是利益分配的多元化。
改革分配制度,打破“鐵飯碗”、“大鍋飯”,一直是各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點和著力點。但由于干部身份的多元化現象在不少單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考評機制、職稱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仍處在不斷完善之中,加之工作分工、任務分配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不少單位在利益分配上,仍存在著同工不同酬的現象。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上述的多元化現象,是改革開放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較之以往的“鐵飯碗”、“大鍋飯”等體制機制,無疑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尤其是在促進人才流動、催生激勵機制、挖掘人的潛力等方面,曾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多元結構中所含有的不和諧因素,必須看到——
多元結構對營造和諧團隊帶來新的挑戰
一是對團隊意識的挑戰。
作為新聞媒體,不論級別高低、人員多少,其干部隊伍都必然是多成分、多渠道的組合。這就要求每個成員都必須樹立團隊意識,誠信友愛、融洽相處,以形成團結戰斗的集體。這本來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但在實際工作中,總有人自覺不自覺地被老鄉、戰友、同學、老同事、老上級、老部下等因素所影響、所制約;一些外來的干部,也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作“外來戶”,從而對團隊意識的養成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二是對協作精神的挑戰。
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歷史條件下,協作已不僅僅是工作的必需,而且是一種能力、一種美德。至于協作的具體途徑,不外乎組織安排和自覺行為兩種。在計劃經濟時代,多以組織安排為主。但隨著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各成員間的崗位職責日益明晰,而且與利益分配直接掛鉤,因此協作的途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加上媒體中“打工族”的出現,一些成員的單位意識、團隊意識淡化,也直接削弱了協作精神的發揚。
三是對包容心理的挑戰。
多年來,各媒體都十分注重成員間的包容,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不和諧的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干部身份多元化的今天,干部身份的差異及利益分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會進一步刺激一些人的不平衡心理。加上干部流動過程中的“融入”問題和利益的再分配因素,使得不和諧的因素明顯增加,從而對包容心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是對誠實守信的挑戰。
日益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在為媒體的發展拓寬道路的同時,也為新聞干部的流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對干部的誠實守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筆者所考察過的一些媒體中,就曾發現過一些不夠誠信的現象。如,有的干部在應聘的過程中,虛報學歷和獲獎情況。盡管這只是個別現象,但它對誠信理念的沖擊仍不容忽視。
如何應對上述沖擊和挑戰呢?筆者以為,就是要不斷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因為多元結構中所包含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說到底都是改革尚不徹底的緣故。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
用深化改革的舉措積極應對挑戰
一是深化思想觀念的改革。
誠信友愛的和諧關系,是新型的社會主義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營造這種關系,就必須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努力提高道德水準,從而自覺地、正確地看待和處理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和諧因素,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以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講責任,講奉獻,講友誼,講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二是深化體制機制的改革。
誠信友愛的基礎是公平正義。作為組織,應該正視多元結構中的不合理成分,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化解可能出現的矛盾和裂痕。如,不斷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員聘任制,填平成員間的身份鴻溝,實現成員間的身份平等。不斷改進用人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不斷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和考評機制,以消除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因素,等等,從而達到運用科學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公平正義、促進平等友愛、營造和諧團隊的目的。
三是深化人際關系協調方式的改革。
和諧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安定有序。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需要社會成員不斷提高道德水準,自覺遵守社會公德,互幫互助,融洽相處。另一方面,要不斷確立民主法制意識,用法律法規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處理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糾紛。如在單位與成員間勞動關系的確立上,固然離不開雙方的信任和自愿,但也需要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促使雙方誠守勞動關系和約定,而且一旦出現糾紛,還可以有序地按勞動合同中的約定進行處理,避免傷害的擴大化和矛盾的擴大化。
總之,營造誠信友愛的和諧團隊,是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新聞隊伍呈現出多元化的組織結構,給和諧團隊的營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不斷深化的改革舉措,積極應對挑戰,化解可能出現的各種不和諧因素,從而使全體成員凝聚成為和諧團結、充滿活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