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社會分工而言,新聞是一種職業。而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則有職業型記者和事業型記者的分別。新聞需要事業型記者。
事業型記者最根本的特點是把新聞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為了事業的成功他會全面注重自身建設,進而全身心投入,力求干出突出成績。
首先,作為事業型記者,他會全面注重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新聞是一門綜合學問,一個全面而優秀的記者,是靠自己的許多優秀新聞稿件來立身的。而眾多的新聞稿件則與記者自身的人生閱歷、自身修養有關,同時,它表現一個記者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一篇沒有思想的作品不會是好作品,一個沒有獨立思想的記者也不會是一個好記者。
其次,作為一個事業型記者,他會為新聞事業全力以赴。社會責任感是一個記者有別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一個顯著特點。新聞面對的是廣大受眾,要說大家想說之話,報道大家想知而未知之事。一句話,就是為社會各個層面服務。這也是新聞媒體生存和發展之本。這就要求記者要牢固樹立大眾意識和服務意識,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來工作。
在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優秀的記者一身正氣,富有吃苦精神和犧牲精神。每次采訪他都會認真而深入,不辭艱辛,甚至有時受委屈、冒風險也在所不惜。在我們新聞隊伍中,有不少這樣的動人故事。
在歷史的記載中,“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我國著名報人黃遠生,1904年考中進士,赴日留學,回國后歷任郵傳部員外郎等職,名噪一時。但他辭官不做,專心從事新聞工作,時人贊為“同是記者最翩翩,脫手新聞萬口傳”,更被譽為“報界之奇才”。
民國初年,承襲邸報傳統、慣登“宮門抄”一類刻板文字的報紙和雜志仍占據主流。偏偏是進士出身的黃遠生,第一個站出來革新,把原先的官樣文章變成通俗易懂、為人所喜聞樂見的純粹的新聞文體。這種白描式刻畫、極具現場感的文字,廣受讀者喜愛。在黃遠生三四年短暫的記者生涯中,他以通訊文體,對同期幾乎所有民眾矚目的重大問題都進行了報道,重要人物涉及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凱、黎元洪、唐紹儀、段祺瑞等,重要事件有宋教仁被刺、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唐紹儀被迫下野等。他宣稱,新聞“第一義在大膽,第二義在誠實不欺”。他4年多時間寫出40多萬字的新聞作品,對當時的官僚、政客的丑態,作了忠實的刻畫與辛辣的嘲諷。他曾提出一個好的記者應有“四能”:“腦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他對袁世凱的賣國行為與專制措施不滿。袁世凱籌備稱帝期間,任命他為御用報紙《亞細亞日報》上海版總撰述,他堅辭不就,并在上海各報發布《黃遠生反對帝制并辭去袁系報紙聘約啟事》,以示決絕。
《中國地市報人》曾報道《衡陽日報》記者部主任甘建華的事跡。當時衡陽的社會力量辦學泛濫曾在全國出名,最多達230所。不少學校借教學之名行詐騙之實。1997年下半年,甘建華根據受騙學生的舉報,接連曝光十幾所騙子學校,為上千名受騙學生挽回了損失。這些騙子學校的“校長”先是威脅他,見他無所畏懼,又紛紛拿錢來收買他,他把錢往空中一拋,繼續窮追猛打,將6名“校長”送進了勞教所。
其他如戰地記者、抗洪搶險前線記者等,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強烈的事業心,也是絕對不能勝任的。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極富批判精神。批判的眼光、不滿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他的天性。他所主辦的《圣路易斯郵訊報》就是“把無賴政界、有錢的偷稅人、受警察保護的賭博集團、舞弊的公用事業作為主要的批評對象”。(《新聞與正義——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作品集》第一冊第5頁)。這是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憑著這個辦報方針,他的報紙成為“密西西比河上最響亮的聲音”,他本人也成報界巨擘。
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促使一個記者業務技術的熟練,以滿足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一個記者堅守良知、彰顯正義、弘揚正氣、追求卓越。普利策曾這樣說:“每期報紙都提供了一個機會和責任,講一些勇敢的話,摒棄平庸陳腐之言,講一些使社會上有見識、有教養、有獨立見解的人們敬重的話,無慮黨見派性和流行偏見。”而要做到這一點,一個素質低下、無獨立思想、沒有敢為民眾立言的勇氣的記者是斷然做不到的。
同樣道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促使一個記者在人格上走向健全。思想決定行為,一個追求事業成功的記者,他會從各方面要求自己,隨著自身的不斷完善,進而形成高尚的品格,不為流俗左右,不為名利所動。什么虛假新聞、有償新聞、趨炎附勢新聞,自然會被拒之門外。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家新聞媒體事業型記者多了,樹立了媒體的良好形象,自然就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事業型記者是一家媒體事業的支撐者、發展的推進者。
新聞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一方面為事業型記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記者之間的競爭。同時,激烈的競爭也為各媒體領導提出一個課題:這就是如何留住人才,給那些素質高、追求事業成功的記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他們開通一條走向成功之路。
(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