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2005年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走向調整的鋪墊年和預熱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使這種鋪墊和預熱接近完成。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在27年前開始了告別短缺經濟的歷程。這個歷程延續至今正在走向更深的領域,即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日益與全球經濟接軌的階段。
中國將這個深刻改變自己命運的歷史進程稱為“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艱難的探索和選擇,至今仍處于“攻堅階段”,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告別短缺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驚異的巨大成功。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中國的GDP從不到1500億美元增長到16000多億美元,年均增長9.4%。成為世界上持續增長最快的經濟實體。商務部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國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過于求的商品有428種,占71.3%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種,占28.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就此,中國可以向世人宣告,短缺經濟在中國已經成為歷史。
目前,相當數量的中國人正從溫飽型消費轉向享受型消費,汽車、住房已成為當代中國的消費熱點。與27年前相比,中國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已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然而,利弊相隨。告別短缺的努力也使中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就自然代價而言,最突出的就是資源的巨大耗費和環境的嚴重惡化就社會代價而言,則是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一定程度的受損。
先看自然代價。數據表明,我們這些年的工業產值增長了10倍,而我們的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倍。我們的環境破壞系數是我們經濟發展系數的1.7倍。目前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消耗量卻占到世界消耗總量的31%,鋼材占到30%,水泥占到40%。中國的石油、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已分別達到40%和60%以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出環境容量。煤電油運全面緊張及其造成的窘況,成為2005年人們難以忘卻的一幕。
在社會代價方面,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都出了問題,其中,尤以分配公平更加引人關注。表明人們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按公布的數字在2004年接近0.5,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此外,勞動者的下崗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失地問題等等,都是在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形成的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顯而易見的邏輯是,失去社會公平將失去社會穩定,失去社會穩定將失去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失去最好的戰略機遇。
概括地說,由于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我們在這些年里造成了資源的生產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長期背離;造成了對環境容量的無償占有與對環境質量的自覺保育之間的嚴重失衡;造成了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之間的矛盾的加劇。而扭轉這一切,則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怎樣解決這一系列的重大問題呢?
從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開始到剛剛閉幕不久的五中全會為止,中國最高決策層最終完成了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想綱領和行動路線的制定。這就是“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如果我們把事情還原到本來的意義上,或許更有助于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面對著兩大基本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切問題都脫不開這兩大基本關系。它是人類一切問題的本源。中國目前遇到的資源和環境、公平與穩定的問題同樣如此。
以高度的科學認知把握好自然規律,以修補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好資源和環境問題,這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意義之所在;以寬廣的人文情懷把握好人文規律,以修補人與人的關系,解決好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問題,這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意義之所在。中共中央關于十一規劃的建議有十個部分,其中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五個部分是直接涉及這兩大基本關系的。其他五部分也是緊緊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
因此,在發展的前提下修補和調整兩大基本關系必將成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調和主題。單一地追求和強調發展,已經變得不合時宜。誰如果到今天還不能清晰準確地意識到這一點,誰必將品嘗苦果。
一種整體的、走向性的調整,勢必涉及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行業、企業乃至每一個個人。這種調整還會帶來利益格局甚至生存格局的大變化,演繹出眾多得與失、存與亡的故事。但是,無論人們對它抱著什么態度,歡迎還是不歡迎,它都會如期而至的。它的到來已不可逆轉。
總而言之,以“十五計劃”告結束,以“十一五規劃”為開局,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站到一個新的起點上。一領域、一部門、一行業、一企業及至一個人,也都隨之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你必須具有兩樣新的資源配備:向著自然的科學精神,向著社會的人文情懷。有了這兩樣配備,你就可以在未來走向新生,走向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