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嘴壯的寶寶身體也壯、精神十足。小baby的聰明健康,和“吃”直接掛鉤,絕不含糊。如果營養跟不上,他很快就會給媽媽點顏色看:體力不行、睡覺不踏實、身體的正常發育也會受到影響。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嬰兒在3~4個月前的生長指標能達到國際標準,但4個月后即開始落后于國際標準,這都是輔食添加不得當惹的禍。
與輔食相處的“清規戒律”
從什么時候開始試著讓寶寶吃點輔食、吃什么、怎么吃,是每一位媽媽必須清楚的事情。提早或滯后添加都會給寶寶弱小的身體帶來種種不適;而哪個先吃、哪個后吃,里面的說道也不少。
1.輔食添加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何時讓寶寶食“人間煙火”,其實并沒有統一的時間表,需要根據寶寶的消化功能而定。目前專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4個月以后給寶寶加餐為宜,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消化系統逐漸發育成熟,可以接受母乳或配方奶之外的流質食物,也不容易發生過敏反應。
2.輔食喂養不能貪多寶寶最早接觸輔食,應從一種開始,量也要特別少,比如一勺調得很稀的米糊;1/4或更少的蛋黃,用奶或水調成稀糊狀,讓寶寶少量試吃。輔食越稀,寶寶越易吸收,最好是一湯匙谷類食物加4~6湯匙奶或水,隨著月齡的增長,加水量逐漸減少。一般小孩的胃容量只有幾十毫升,吃完奶后或兩頓奶之間,寶寶的胃都不會有太多空間;而對新食物,寶寶的胃也有個接納的過程。所以,媽媽不要以自己的感覺來衡量孩子:只吃一勺、兩勺,太少了。其實,這對baby來說已經夠了。
3.輔食添加由細到粗寶寶的發育程度或月齡大小是調整、豐富輔食內容的參照。最初可給寶寶喝一兩口流食,像雞湯、魚湯,慢慢過渡到半流質的糊狀、泥狀食物,如米粉糊、麥粉糊、胡蘿卜泥、蘋果泥、蛋黃蛋羹、雞肉泥、豬肝泥、魚泥……它們富含營養,足以讓寶寶身強力壯,還能幫助寶寶學會吞咽。這些食物中含有多種纖維素、木質素、果膠等,能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利于排便。當寶寶乳牙開始萌出時,可把食物做得稍粗些、顆粒也可大一點,讓寶寶學著用牙咬、嚼,利于長牙,也能為以后吃固體食物做好準備。
4.自制和成品輔食都要達到標準親自給寶寶制作輔食,經濟實惠而且新鮮,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保鮮:給寶寶吃的水果、蔬菜最好新鮮。蛋、魚、肉、肝一類的食物到超市去買,質量一般能有保證;做的時候一定煮熟,避免發生感染,密切注意食物是否引起寶寶的過敏反應。
衛生:水果宜選擇橘子、蘋果、香蕉、木瓜等皮殼容易處理、農藥污染及病原感染機會少的。蔬菜類像胡蘿卜、菠菜、空心菜、豌豆、小白菜等都不錯。烹調之前用清水或淡鹽水將菜泡半個小時、洗干凈;餐具、廚具和手都要洗干凈;飯碗和盤子最好用開水燙一下消毒。
初期給寶寶做輔食不宜太濃,如蔬菜汁、新鮮果汁,最好加水稀釋;采用自然食物,不加調料,以減少腎臟的負擔;少用油;現吃現做;還有溫度不能太高,比如使用微波爐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素。
小貼士
■用勺代替奶嘴
不要把輔食放進奶瓶里,而是盛入碗或杯內用勺喂食寶寶,這樣能鍛煉寶寶嘴和舌的協調、吞咽能力。
■限制吃流質的時間
吃流質食品時間不要過長,在寶寶乳牙萌出后,輔食逐漸變粗、變硬,以便寶寶學習咀嚼,讓他慢慢適應成人的飲食習慣。
■非常時期非常對待
嬰兒生病時應暫緩添加輔食,防止引起消化道疾病。
■改變烹飪方式VS拒絕輔食
如果寶寶不喜歡某種東西,比如胡蘿卜,可先喂他喜歡的食物,像營養豐富、味道可口的牛奶輔食,一段時間后重新嘗試;也可改變烹調方式,比如把胡蘿卜和蘋果放在一起做成泥或榨成汁。
■堵住過敏源
如果寶寶吃了某些輔食有過敏反應,最好能查出原因,防患于未然。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食物,如海鮮、魚、貝類、花生、巧克力、麥粉,是容易誘發1歲半以下寶寶過敏的罪魁禍首,所以要小心翼翼地給寶寶吃這些東西,一旦有不良反應立即停止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