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出韓國首都漢城,來到京畿道的加平郡,從寬闊的6車道向左轉,駛過鄉間柏油公路,就到了金帶里的喜鵲溝。這里是典型的韓國農村,兩山夾一溝,山坡上共有20多戶農家,山坡下是一塊塊稻田。58歲的樸老漢就住在這里。
樸老漢住在一座兩層別墅式的房子里,房前有一小塊花園,花園里栽著迎春花、牡丹花等,花園旁是一個停車場。農舍第一層有一間寬敞的大廳,大廳內鋪著實木地板,二樓一間是臥室,另一間里擺著電腦。樸老漢說,過去,這里是韓國最窮的鄉村之一,農民們住的是茅草房,點的是油燈,每年都鬧“春饑”,生活相當困苦。而今,樸老漢說,他家目前的生活水平在村里只能算一般。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嚴重失衡,社會不斷動蕩,民憤一觸即發。為解決城鄉失衡問題,1970年,韓國政府從每年給每個村發300包水泥開始,發起了以政府支援、農民自主、項目開發為基本動力和紐帶的“新村運動”,以此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經過20多年的努力,韓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已達到城市居民收入的95.5%,農民過上了富裕生活。
讓我們把目光再投向中國的義烏——
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后,浙江省義烏市回過頭來冷靜總結時發現,原本存在的城鄉差距并沒有因市場化、工業化而縮小。相反,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反差卻越來越大:工業快速向現代產業方向發展,而農業依然是小規模分散經營,生產效率低下;城鎮面貌日新月異,而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城鎮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收入依然在低水平上徘徊。
為了縮小城鄉差距,義烏市從2002年開始著手實施旨在推動城鄉均衡發展的“大五化”、“小五化”戰略。“大五化”是義烏市農村現代化建設的5項目標,即:農業產業化、工業園區化、農田標準化、農民知識化、城鄉一體化。“小五化”是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5項具體任務,即以舊村改造為中心,實現農村社區道路硬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優化。
“大五化”、“小五化”讓義烏農民享受到了現代文明。雨天走在上溪鎮西塢村的道路上,腳上不沾泥,因為村里的道路都已硬化,并且延伸到每家每戶門口。村莊里看不到垃圾,70多歲的吳瑯釵老大爺說:“現在地上干凈了,村里又給每戶人家發了垃圾筒,誰也不好意思再亂扔了。”大陳鎮二村是一個富裕村,農民人均收入有1萬元,村集體經濟高達2500萬元。在新村建設中,道路及供電、供水、通訊、排污設施由村里統一建設。村民建房則根據規劃,憑經濟實力量力而行,全村有100套別墅、52套公寓房。除了4000余平方米的金桂園廣場外,到處是“袖珍綠地”,整個新村成了綠色世界。2004年,義烏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15億元,在浙江省22個縣級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居第一位;農村居民純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3%。城鄉協調發展,為義烏在浙江率先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和諧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發展成果的社會。韓國的“新村運動”,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一個國家樣板;而浙江義烏市的“大五化”和“小五化”,則是一個地區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標本。這些樣板和標本,為我們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重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城鄉落差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差別,很容易導致農民心理失衡,這是當前社會情緒不穩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也是社會最大的不和諧因素。韓國和義烏市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視城鄉均衡發展,并在尋求城鄉統籌發展中構建和諧社會,進而采取措施有針對性地構建城市與農村的和諧關系。
經過直轄8年的建設與發展,重慶整體上已初步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階段。作出這樣的判斷,主要有3個理由:一是從經濟實力上看,去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50億元,二、三產業占總產值比重達到84%以上,一產業只占16%(國際經濟發展表明,一產業占25%以下就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0億元,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總體經濟實力。二是從工業化進程看,重慶工業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可以為農業提供較好的技術裝備和質優價廉的生產資料,從而有效推動我市傳統農業的改造。三是從城鎮化進程看,世界發展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后,是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去年我市人均GDP達到1150美元,城鎮化必然加速推進,進入以城帶鄉的階段。
但是,在這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交織的新階段,重慶作為一個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現代工業與傳統農業并存、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的特殊直轄市,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過大并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村在基礎設施條件、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生產經營方式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城鄉矛盾突出,不穩定因素開始顯現。去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盡管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了城市居民,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仍高達3.6:1,這種情況導致農村消費市場日益萎縮,占全社會消費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業生產基本上還處在傳統農業狀態,部分偏遠山區甚至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特別是在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上,城鄉差距更大。
沒有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重慶的穩定和發展;沒有農村的和諧,就不可能有重慶的和諧。重慶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因此,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是構建和諧重慶的必然選擇。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要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業的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考慮,把農村的繁榮放到全社會進步中統籌規劃,把農民的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格局中統籌安排,建立城鄉一體、相互推動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確立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在工農業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分配格局,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統籌城鄉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統籌城鄉勞動力結構和人口布局的優化,統籌城鄉社區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發達地區加快發展與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統籌城鄉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著力進行體制創新。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社會制度,實現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和待遇的平等和統一。構建保障城鄉居民平等權利的勞動就業等制度,鼓勵用人單位優先錄用當地失地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建立城鄉居民共享的文化教育制度,加快實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創建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福利的保障制度,改善農村醫療條件,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
堅持大城市帶大農村戰略。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讓更多的工業企業把第一車間辦到農村去,延長產業鏈;城市要充分發揮科技、教育、文化和管理等優勢,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民素質提高和農村脫貧致富。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緩和與化解各種矛盾,構建和諧社會,政府責無旁貸。政府職能轉型是新形勢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必須把政府真正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強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使政府致力于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好地協調城市與農村發展的關系,更好地為社會提供市場機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產品。
全面實施“建設小康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工程。根據村莊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以及群眾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因地制宜開展村莊整治、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在公共設施上,一方面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統一建設城鄉基礎設施,提高農村“水、電、路、訊”的網絡化程度,加速農村與城市對接,實現基礎設施的有效利用和城鄉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教育、文化、衛生、旅游、休閑、購物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使村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
(作者系重慶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