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4年7月啟動鄉鎮及涉農街道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此次改革從實際情況出發,按各鎮及涉農街道等不同情況,制定了公車制度貨幣化改革綜合測算方法,規定了不同職級、不同地區工作人員的公務交通補貼費標準。
一、測算方法的設計思路
南京市根據區域跨度大,各區、縣、鎮、街道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特點,確定了“以降低財政支出為原則、以車輛實際消耗費用為基數、以地理及經濟因素為依據、以鼓勵領導干部購私車保證公務活動為前提、以工作崗位實際公務活動量為參照”的公車貨幣化改革綜合測算方法的設計思路,為不同地區、不同層面、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公務交通補貼發放標準提供了一個相對統一、比較合理、大致平衡的測算方法。
二、測算方法的內容
按照公車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分步實施”的要求,首先從鎮及涉農街道的改革入手,在對公車實際費用進行具體測算的基礎上,以一輛15萬元左右小轎車每月實際消耗費用為基數,設計出以下公式:
公務交通費補貼數=車輛消耗基數×公務活動占用量×(1+地理因素系數+經濟因素系數+購車因素系數)
(一)車輛消耗基數
由燃油費、保險費、養路費、維修年檢費、停車及過路過橋費、車輛折舊費等六項綜合構成,費用合計:2323元/月。其中:燃油費:480元/月(以車輛每月行駛1500公里計算);保險費:280元/月;養路費:120元/月;維修及年檢費:360元/月;停車及過路過橋費:250元/月;車輛折舊費:15萬元÷15年÷12月=833/月(按每輛車15萬元計算)。
(二)公務活動占用量
正職:2323×80%=1858元/月;副職:2323×65%=1509元/月;享受副職待遇領導干部:2323×45%=1045元/月。
(三)地理因素系數
地理因素系數=距離系數+轄區面積系數。距離系數:距區縣政府5公里以內系數為0,每增加5公里,系數增加0.05,最高不超過0.15;轄區面積系數:各區縣以本轄區鎮街的平均面積為基數,每增加或減少10平方公里,系數增加或減少0.05,最高限數為±0.15。
(四)經濟因素系數
經濟因素系數=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系數+財政供養人數系數(不含中小學教師和醫護人員)。各區縣以本轄區鎮街平均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為基數,每增加或減少20%系數,增加或減少0.05,最高限額為±0.15。以本轄區鎮街平均財政供養人數為基數,每超過或少于20人,系數減少或增加0.05,最高限額為±0.15。
(五)購車因素系數
購車系數為0,未購車系數為-0.2。
三、測算方法的設計要點
(一)關于公務活動量的確定
按領導干部的工作職責、工作分工、工作要求等公務活動量來設定不同職務的領導干部補貼系數。其中,工作職責是指主要領導與副職領導分管的是全面工作還是單項工作;工作分工是指分管的工作數量的多與少;工作要求是指分管的工作輕、重、緩、急程度;工作責任是指對分管的工作負主要責任還是次要或間接責任,在此基礎上,推算出領導干部之間不同的公務活動量。
(二)關于系數的設定
測算方式中,設置了三個系數:一是地理因素系數,其中包括距離和轄區面積系數。設置這兩個系數,主要是考慮到領導干部實際工作需要,實事求是地按照公務活動半徑,根據車輛在規定的區域內行駛的距離遠近和范圍大小確定消耗基數,參照的依據是車輛公里消耗數加上每月平均往返量。超出規定區域的公務活動,仍按照現行國家有關差旅費的規定執行。二是財政因素系數。將地方一般性預算收入和財政供養人數一并納入進財政因素,是因為這兩個方面在鎮及涉農街道中是衡量一個單位財政支撐能力的重要方面。超過當地的財政支撐能力來發放公務交通補貼費,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三是購車因素系數。在車輛消耗基數中,已經包括了車輛折舊費,因此,已購車的領導干部公務交通補貼應該是全額,而未購車的須打折。
(三)關于設置發放公務交通費限額
為防止出現不切實際的盲目攀比和變相增加補貼等現象,在方案設計中,除了對各分項的系數設置了上限,還規定了公務交通費發放的總額,從整體上加強對經費支出的控制。對于各單位,所有人員發放的公務交通費總額要比車輛實際發生的費用有明顯下降;對于個人,發放的公務交通費不能超過本人的工資和福利。對個別財政支付能力較弱的地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條件適當向下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公車改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財政支出。
(作者單位:人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