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閩西、贛南,一派蓊郁,漫山遍野的林木,重重疊疊,逶迤成一片黛色。山風吹過,林梢呼呼,涼涼的綠意,直沁人心脾。
汀江、琴江、綿水、永定河、雁石溪,就在這片崇山峻嶺間無日無夜地流著,清亮的河水,在森森的樹下,綠成了一道淺淺的白色。
我就在這個溫熱的五月,踏上了旅途,去追尋一段悲壯的歷史,去找尋一種不滅的精神。
長途汽車在山間顛簸地走著,陽光穿過樹葉曬進車窗,映給人一片迷離的斑駁。四野一片寧靜,遠遠,閃過一間一間錯落的泥屋。
這是我刻意選擇的一次旅行:龍巖——古田——長汀——瑞金。好像是故地重游,這一刻,這一片素昧平生的土地,在我眼前變得異常壯麗。七十多年前的那一段歲月,變成了興國山歌,變成了毛澤東詩詞,變成了瞿秋白就義時的國際歌的旋律……這些龍吟虎嘯,在我心頭汩汩地流過。我低首徘徊,眼前的這片紅壤呵,你要告訴我這個后來者什么樣的故事呢!
歷史,是一種信念的凝聚,是一種精神的升華,是一個時期人心向背的記載,是這片紅土地上逝去的每一個堅強的斗爭的日子的總和。
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的引導,我信步走進了高古巍峨的汀州試院。
汀州試院建于宋代,曾經是汀州府八縣生員應試的地方?,F在,就在試院正中的大堂,七十多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那一段壯烈的歷史,又矗立在我的眼前。
我仰望大堂上那座古樸的杉木的會臺,會臺上那兩幅式樣古老的馬克思列寧的畫像,還有會臺上方的已經老舊的橫披:“福建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十三個大字一個一個地跳入我的眼簾。紅布已經淡白,寫在菱形紙上的墨字也已經淡淺,但是,那種莊嚴肅穆,那種雄視未來的氣概,卻撼動了我。
中國革命史上那一幕幕轟轟烈烈的戲劇,就是在這里演出呵!
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解放長汀;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第三次反“圍剿”勝利,閩西與贛南蘇區連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接著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央蘇區方圓5萬平方公里,人口250萬;再接著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長汀召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于即日宣告成立,閩西10縣插遍紅旗。
遙想當年,毛澤東就是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馳騁,吟出了幾多悲壯的英雄詩篇……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樂 蔣桂戰爭 1929年秋)
“六月天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飚為我從天落。”(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 1930年7月)
綿綿的汀江水啊,日夜不息地奔流。當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就居住在汀州城里的汀江邊。
山清水秀的汀江,流過長汀,流過上杭,流過大埔,流到了我的家鄉潮州。我也是喝著清清的汀江水長大的漢子喲,我也是“潮州七日紅”傳統哺育成長的男子漢。
沿著清清的汀江水,數著蜿蜒的卵石路,我尋訪著汀江岸邊毛澤東同志的故居,尋訪著水東街上周恩來居住和工作過的基督堂,尋訪著臥龍山下醫術卓絕的紅軍醫院……
一處處彌足珍貴的革命文物,一個個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告訴我一個樸樸實實的真理,革命,是扼殺不死的!
面對著蔣介石的重重圍困,面對著曠日持久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毛澤東和周恩來,就在這片貧瘠窮困的封閉山區,創造了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奇跡。長汀當時成為中央蘇區的小上海,水東街更被譽為中央蘇區的小香港。點著油燈走過來的革命,穿著草鞋走過來的革命,扛著土槍走過來的革命,寫下的,卻是人類歷史上最美麗最動人的詩篇。
今天,看著VCD的人們,坐著奔馳的人們,拿著手機的人們,你們知道,革命是怎么成功的嗎?
好像是我生命中命定的一個點,長汀,成了我生命旅程中的一個全新的驛站。我不愿匆匆地走過去,當一個歷史的看客。我更愿意沉下來,好好地翻一翻這部歷史的大書,思考紅軍精神——革命精神對后人的影響,思考中央蘇區對中國革命成功的歷史意義和作用。我愿以一個后來者的虔誠,感受和領悟這片土地對中國革傘的奉獻,感受和領悟領袖,關于中國革命一定能夠取得勝利的預言。
革命,是在一次次殘酷的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閩西大山里的這座古城呵,你鐫刻著多少壯烈的故事,滔滔南來的汀江呵,你流淌著多少悲壯的戰歌。幾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重大的事件,都發生在南方這片蔥郁的山區里。
歷史有情,她總是會告訴人們,什么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
五月的長汀,山山青翠,樹樹蔥蘢。羅漢嶺下的一方石碑,卻讓人屏息靜氣:“瞿秋白同志就義地”!撫摸著石碑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辨讀著,有一段時間我腦子里一片空白。
小小的汀州城啊,竟鐫刻了這樣悲壯的歷史。
我幾乎不忍心去踏訪囚禁瞿秋白同志的囚室,那位于偽國民黨36師司令部里的罪惡的囚室。我只愿瞿秋白烈士陵園里松柏常青,我只愿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上的紅字血色長存。
瞿秋白同志于1935年2月24日在長汀水口被捕,1935年6月18日上午10時在長汀西門羅漢嶺從容就義,時年36歲。
曾任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的瞿秋白,就長眠在長汀的這片土地上。
從1935年2月24日至6月18日,短短三個多月,偽國民黨36師軍法處、政訓處、南京偽國民黨中央黨部、中央組織部、中統局、福建省黨部,接連派出特務向瞿秋白同志誘降、勸降,都被瞿秋白同志凜然拒絕,他慷慨草書:“可斷頭顱,可流熱血,惟有主義,高于一切!”為了革命,為了共產主義信仰,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尊嚴,他已經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在自己的照片上題下:“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么用處?”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慷慨赴義,他手挾香煙,顧盼自如,緩緩而行,沿途唱《國際歌》《紅軍歌》,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
上午10時,瞿秋白對執行者提出了兩點要求:我不能屈膝跪著死,我要坐著;第二點就是不能打我的頭。最后,他盤膝而坐,子彈穿過心臟,英勇就義。
如今,羅漢嶺下松柏青青,瞿秋白的精神,激勵后人。
是啊,透過瞿秋白壯烈的身影,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的堅貞不屈,看到了革命精神的不死,看到了一代代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看到了中國革命最后取得了勝利。那么,捫心自問,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應該如何工作,才能對得起無數先烈的浴血奮戰呢!
在長汀的這么些天,我的靈魂,時時經受著崇高和悲壯的洗禮。這一方山水,留下了毛澤東的足跡,留下了瞿秋白的鮮血,也留下了一部中國革命百折不撓的歷史。
七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七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生離死別,卻依然叫人壯懷激烈。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撤離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主力紅軍撤走后,蔣介石派出十萬大軍,由顧祝同、蔣鼎文分任南、東兩路總司令,向以贛南、閩西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全面“清剿”,血腥的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央蘇區。
就在這革命的緊要關心,蘇區的女兒呵,又選擇了“送郎當紅軍”。
“哥哥出門走瑞金,三身褂子帶兩身,帶哩兩身有替換,留妹一身看開心?!?/p>
“送鄧送到背頭坪,落雨喊郎傘要撐。石路喊郎鞋要著,翻山過河慢慢行?!?/p>
聽著這深情款款的山歌,我淚噙眼角,久久無言。這難道僅僅是長汀女兒送郎的情歌嗎?這是蘇區人民對革命的一往情深呵!
都知道這一去山高水長,都知道這一去有去無回,可是蘇區的女兒呵,為革命,又獻出了一個個英勇的兒郎!
在長汀的這些天里,在閩西、贛南的這些天里,我常常在想,沒有人民群眾對紅軍衷心的擁護,沒有人民群眾對革命堅定的信念,中國革命,能夠取得成功么?
五月的閩西、贛南,一派蓊郁,漫山遍野的林木,重重疊疊,逶迤成一片黛色。
就在這個溫熱的五月,我踏上了旅途,去追尋一段悲壯的歷史,去找尋一種不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