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廣大學子高考之時,這篇文章是對人生提出的鼓勵。在面臨種種考驗時,一舉成功固然好,倘若失敗也不是對人生的蓋棺論定。不斷努力,培養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一酷到底”。
偶然談到東方人的COOL,我的老公(是個老外)表現出無比的羨慕。他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迷李小龍的處變不驚的英雄氣概,他認為東方人的COOL在我身上也有體現——喜怒不形于色,我聽了覺得很好笑,不過仔細想來,確實東方人的韌性和毅力更強些。究其原因,可能是從小就需要面對更多的挫折吧。
就拿從小學開始的考試來說,可以說是三日一小試,五日一大試,期末還要排名次,張榜公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常常做夢,夢見自己早晨起來發現沒有為當天的考試做準備,沒有背該背的東西,可見當時精神壓力有多大。記得那時在公布成績的時候,常常有同學因為沒有考好而傷心哭泣。考上大學后,學習壓力有所緩解,可是就業壓力接踵而至,然后是結婚生子和來自生活的各種困難。我們的古人早已經總結出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人的幸福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
但是,魯迅先生卻不同意古人的說法,他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學校的老師們也希望學生個個有上進心,這樣整個學校的成績才能提高。上進的人多了,競爭就激烈,而挫折就成為每一個有上進心的人必然要面對的。
什么是挫折呢?
所謂“挫折”就是當人們追求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遭遇種種干擾和障礙,致使目標無法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
1943年,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至今仍廣為流傳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分成了5個等級:1、生存需要,如吃、喝、住處。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和威脅,人身不會受到傷害,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依附于群體,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5、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馬斯洛更進一步指出:人的需要是天生的,只有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夠影響人的行為。而且,從基本的生存需要到復雜的自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只有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對馬斯洛的觀點,現在存在著許多爭論。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批評馬斯洛的觀點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層次學說。阿德弗(C.P.Alderfer)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1969年在《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文中修正了馬斯洛的論點,提出了需要的ERG模型。該模型只有三個水平:生存需要、關系需要、成長需要。他認為員工最初感興趣的是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這結合了生理和安全因素。收入、舒適的工作環境、工作保障、額外福利等都可以歸為這類需要。處于下一個水平的是關系需要,它包括被他人理解和認可。第三類是成長需要,包括人類潛能的發展、自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愿望。
與馬斯洛不同,阿德弗認為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而且,除了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后會上升到高級需要外,ERG理論也提到了與之相反的另一方面:挫折—倒退理論。“挫折—倒退”說明,當較高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人們就會把欲望降低到較低的需要上。此外,ERG理論認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嚴格,而是可以越級的,有時還可以有一個以上的需要。
按照以上的理論,我們可以想像人類的需要是多么的紛繁復雜,這些需要中的任何一種得不到滿足,都會產生挫折感。而導致產生挫折感的原因又可以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分類:一類是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即:由自然環境的限制(惡劣的氣候、洪水等)和社會生活中一些約束(政治、經濟、法律、婚姻等)所導致的挫折感。第二是內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質(體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識到自己不能勝任、無法協調時所產生的挫折感。
在競爭社會如何應對挫折呢?
當遭遇挫折和失敗時,要采用一些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樂觀
首先,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要認識到,正是挫折和教訓才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失敗乃成功之母。
記得在我高中教室后面貼著這樣的格言:“沒有河床的沖刷,便沒有鉆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記得當時還常常喜歡背《孟子》里面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補救
其次,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也就是在受挫后,改變行動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行動來彌補,達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比如某中國女孩參加某國際選美比賽,鎩羽而歸。原因是她骨架纖細,身材單薄,與國際選美所要求的那種高大、豐滿的西方標準格格不入。但她沒有氣餒,不久參加國際著名時尚雜志封面女孩大賽,結果卻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冠軍稱號。
升華
在個人目標受挫之后,奮發向上,將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其他社會活動中去,使之升華到更有益于社會的高度,這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幽默
“笑一笑,十年少”。當一個人遇到挫折,處境尷尬時,用幽默來化解困境,擺脫失衡狀態,也是一種積極的防御機制。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積郁、平衡心態、制造快樂的良方。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比如“吃虧是福”、“破財免災”、“有失有得”等等來調節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難得糊涂”,冷靜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調整心態。
宣泄
學會宣泄,擺脫壓力。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有人惆悵,有人猶豫,此時不妨找一兩個親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話全部傾吐出來。從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帶來的精神壓力,可以減輕精神疲勞;同時,宣泄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救護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緒得到淡化和減輕。
心理咨詢
必要時,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詢機構。心理醫生會對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循循善誘,使你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人生在世,不可能時時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一個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華精神,修煉道德,積蓄能量,風趣樂觀。正如馬克思所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就讓我們東方人的COOL成為我們的一種傳統永遠保持下去吧。
影響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1)生理條件:身體健康、發育正常的人較之體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經驗: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人較之知識貧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個性特點:開朗豁達、意志堅定的人更能適應挫折。
(4)抱負水平:希望值過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擊,西方有一句諺語,如果你追求的是完美,你的目標就是變動著的。
(5)心理準備:預先想到可能會出現挫折,心理有準備,當挫折來時,更能承受。
(6)主觀判斷:能對挫折做出客觀評價、正確歸因,就能恰當地應對挫折。我們雖然不能杜絕挫折的產生,但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去積極地應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