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擔心:各省分別定價可能因地方保護造成不公平競爭
抗生素降價風波尚未平息,即將實施的非處方藥(OTC)定價新方案又在醫藥企業中引起巨大反響。又一場要求重新考慮的“上書”行動在醫藥行業內展開。
據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即將于今年8月1日起對全國的OTC定價作一個調整,將原先國家發改委定價的權利下放到各省級發改委。消息一出,諸多OTC業務占較大板塊的醫藥企業紛紛舉起了“反對牌”。
繼國家發改委藥品降價方案遭受部分藥企質疑被迫擱淺后,本月發改委將推出的OTC(非處方藥)定價新規,又受到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及其所屬會員企業的反擊。
新規將把所有OTC品種的價格管理權限由國家發改委下放到省級發改委,而這一規則已獲得國務院批準,即將付諸實施。
不過這一OTC價格管理權限的改變,將使相關藥企不得不面對多個不同的定價部門,令一些藥企極感不安,因此出現“反擊”事件。但業內專家評論說,OTC定價新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OTC價格虛高,其市場接受程度反而會比較高。
發改委的意圖
“這樣的定價方式可能會導致市場價格混亂,從而引起消費者的不滿。”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秘書長王偉說。他說,以前OTC藥物的定價方式是,醫保目錄內的甲類藥品全部由國家定價,乙類藥品則由政府定一個指導價格,然后各省市根據實際情況有5%的價格浮動。而現在新的定價方式將把所有OTC的定價權利交給各省級發改委自行定價。
王偉表示,這樣導致的結果將會是同樣一個藥品各地定價卻不一樣,也許在A地賣5元,而在B地就賣8元,從而造成各地的價格無法統一。而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有多個OTC品種,就必須每個品種分別到各省市去申請定價,這樣一來算上人工費、材料費、差旅費等各種費用,企業必須承擔很高的成本。
王偉表示,由于該方案已經得到國務院批準,因此8月1日起實施的可能性非常大。但由于目前出來的都是比較粗的方案,還沒有確定細則,因此他們希望發改委能聽取各方意見,參照原先乙類OTC的定價方法,對整個定價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業內人士判斷,發改委之所以要出臺這樣的規定,也是出于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并非輕舉妄動。首先,藥品價格管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國家發改委把相對簡單、不涉及太多專利的OTC品種下放到省級發改委管理,是對藥品價格管理工作的一種合理分工。同時,地方發改委已有多年管理乙類OTC品種的經驗,應該能勝任這一工作。
此外,國家發改委盡管放權給地方,但在OTC品種定價上也不會“撒手不管”,因為就國際慣例而言,進入醫療保險目錄的OTC品種幾乎是由政府機構定價。
而國家發改委另一改革初衷很可能是借助地方發改委對產地轄區企業的了解,制定更切實的OTC價格,從而打壓 “虛高定價”。同時,從這一改革措施也可看出,發改委正準備嘗試市場化的競爭定價體制,以市場的力量促成“低價區”產品向“高價區”流動,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價格平衡。
當然,也不排除地方發改委積極要求“勇挑重擔”,“地方向中央要權”的可能。而這一點正是藥企所擔心的。
藥企的反擊
目前,哈藥、同仁堂、中美史克等大OTC企業都對這一政策表示擔憂。比如價格管理權限下放到省級發改委后,企業的不同產品、不同規格的價格將由30多個省級發改委一一確定,一旦一個地方定價不科學,勢必影響其他地方的定價;同一產品在不同地方如果出現了較大的價格差異,將發生“躥貨”,并給整個市場運營體系帶來不良影響。而各地分別定價還極易引發出于地方保護主義的“歧視性”定價,人為制造不公平競爭,使外地藥企的合理利潤空間得不到保障。有相似憂慮的企業還有很多,包括同仁堂、哈藥總廠、西安楊森、諾華、施貴寶等。
另外,OTC品種中“單獨定價”品種、“雙跨”品種的價格管理,在價格新規中都未明確。因此,《報告》懇請發改委正式出臺“新政”前,應細化具體實施辦法。《報告》建議,應參照國家目前對于乙類OTC品種的管理模式經驗,由產地物價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價格,上報國家發改委,由國家發改委在綜合各方意見后發布國家指導價格,然后由各省物價部門在國家指導價的一定幅度內進行調整定價。
一位企業人士也表示,各地分別定價還可能造成人為的不公平競爭,使得外地藥企的合理利潤空間得不到保證。廣東金康藥業連鎖總經理鄭浩濤也表示,現在藥品零售終端競爭非常激烈,零售價格幾乎都在最高零售價以下,因此就算各個省份定的最高零售價格不一樣,也不會影響藥店的正常銷售。
醫藥政策執行難
自今年4月份以來,醫藥行業便迎來了一個密集的“政策期”,與往常不同的是,幾乎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在行業內引發了強烈的爭議,“集體抵制”現象高漲,并導致這些政策不得不推緩執行。
4月底,國家發改委關于22種抗生素的降價消息一傳出,立即引來抗生素生產企業的集體抗議。全國21家醫藥行業協會聯名上書要求降低降價幅度,原定6月1日執行的降價規定不得不暫緩;6月中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出臺的《醫療器械翻新規定》也遭到了行業協會的抵制,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召開研討會,并上書商務部要求廢除或更改規定,原定7月1日執行的規定也暫緩;7月初,國家發改委關于的OTC定價下放的規定也遭到以中國非處方藥協會的抵制。而在早些時候,SFDA關于“丁基膠塞全面替代天然膠塞”的規定也從原先1月1日執行被推遲到7月1日,目前仍未完全得以實施。
由此引發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則是醫藥行業的“囤貨、斷貨現象”。
來自生產企業的消息是,由于抗生素降價令遲遲未下,商業企業已開始減少一些傳聞中降價幅度較大的抗生素品種進貨量和庫存量。而過去一年對醫院購入藥品金額的絕對值統計表明,對那些降價品種,醫院極可能選擇了價格更高的替代品。沒有了醫院的“寵幸”,一些降價品種在醫院消失了。
2004年制藥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34%,為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能源和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GMP改造成本、連年的藥品降價,是造成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根據相關的統計,近年經過13次的政策降價,降價金額已接近200億元。在這中間,醫藥不分家現狀下藥品價格形成的畸形和有關部門對價格成本審核的信息不對稱已經給行業造成了損傷。
難怪在醫藥行業,“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都被列為醫藥企業和研究專家對行業分析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政策的出臺都使醫藥工業進入了一個綿長的消化期,而企業似乎已習慣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操作方式。
另一方面,“抵制政策現象”也暴露了這個產業的硬傷:小、散、亂。雖然經過了一輪GMP的淘汰,全國仍有5000多家生產企業,10000多家商業企業和高達90%以上化學仿制藥。
醫藥行業頻頻出現的“政策抵制現象”告訴我們,醫藥產業升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背景資料
新醫保目錄“擴軍”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新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定價藥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對政府制定價格藥品范圍、形式和權限進行了調整,并將于8月1日起正式執行。
修訂后的政府制定價格藥品目錄,品種數量由原來的1500種左右擴大到2400種左右。除醫保目錄確定的2100種報銷藥品外,還有麻醉類、精神類、免疫類和計劃避孕藥具等約300種藥品。
這是過去5年中,定價藥品目錄最大規模的一次“擴軍”。
2001年,我國政府定價的藥品只有103個品種。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04年9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將報銷藥品品種從1300種左右調到2100種左右,所以政府制定價格藥品范圍也需要做相應調整。
此次《目錄》公布的同時,發改委再次明確規定,納入政府制定價格范圍的藥品,除少數特殊品種實行政府定價,不允許企業自行調整價格外,其他藥品均由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公布最高零售價,經營者可以此為基礎,根據市場競爭情況降價銷售,降價幅度不限。
而報銷藥品,中央負責制定其中的處方藥價格,地方負責制定非處方藥價格。中央制定價格藥品,屬于政府指導價的,允許地方根據本地實際購銷等情況,本著有利于減輕群眾負擔的原則,降低在本地區執行的最高零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