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分析人士預測,仿制藥價格正呈現出不穩定態勢。從2001年到2003年,仿制藥價格上漲速度是原研制藥品價格上漲速度的兩倍。由于許多暢銷原研制藥品專利到期,例如治療糖尿病藥物和過敏藥物,專利藥無法繼續獨占市場,因此仿制藥制造商有了新的機會。
但是,去年仿制藥價格上升的腳步明顯放緩,這是由于市場份額位居前列的幾大仿制藥的成本價格趨于平穩。
美國最大的退休者聯盟(AARP)研究顯示,在2004年大部分時間內,仿制藥價格漲幅都超過了藥品價格平均增幅。但是,到了2004年底,仿制藥的漲幅僅為藥品平均漲幅的一半。市場研究機構IMS的報告預計,2005年仿制藥的銷售額將增長10%,不超過2004年銷售額的增速。IMS有關人士指出,這一現象反映出制藥行業的多變性。IMS公司副總裁安娜·瑪利亞·左格說:“和前幾年相比,仿制藥的銷售明顯減速了。過去,仿制藥銷售增幅最高可以達到26%。”
總體而言,去年仿制藥的價格保持穩定。AARP的一份報告集中研究了50歲以上美國人常用的75種仿制藥價格變化,從制藥廠家對這75種藥品的定價來看,和過去三年同期相比,2004年前三季度只有7種藥物價格上漲,占研究總數的9.3%。其中,2004年第二、第三季度,僅有3種藥物的價格出現變化。而且這3種藥是出自同一廠家的同類藥物,是Monarch制藥公司生產的Levoxyl。
盡管近來醫藥行業相對穩定,但許多分析人士仍然認為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價格波動期。由于許多“重磅炸彈型”的專利藥物即將失去專利保護,仿制藥生產商面臨新的機會,他們認為,現在可以抬高價格銷售產品,仿制藥價格上升的趨勢有望重現。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市場將出現顯著變化,只有少數廠家能夠參與比較老的仿制藥產品的競爭。
2005年2月,諾華收購德國第二大仿制藥生產商赫素(Hexal)。通過收購這家德國私人制藥公司,諾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藥生產企業。諾華還同時收購了赫素在美國附屬公司依安實驗室67.7%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這一事件反映出市場變化的趨勢,競爭、并購之后,只有少數仿制藥廠商能存活。
在此次并購案中,瑞士制藥巨頭諾華獲得120多種新仿制藥,包括赫素的止痛藥、降膽固醇藥物,依安實驗室的抗抑郁藥物、糖尿病藥物。諾華稱,依安實驗室的仿制藥產品線涵蓋了所有從2005年到2009年間在美國專利即將到期的藥物,其中包括默克公司的他汀類降膽固醇藥辛伐他汀,諾華高層人士估計,僅此一種藥物,在過去五年間的全球銷售就達到690億美元。
諾華旗下的仿制藥企業山德士公司將與赫素、依安合并。預計此舉將使諾華占據每年50億美元的仿制藥市場,而全球仿制藥市場每年的總額不過400億美元。專家們估計,到2010年左右,全球仿制藥市場將達1000億美元,而諾華將占據其中10%的份額。諾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魏思樂對華爾街分析人士說:“仿制藥將逐漸占據市場。”
毫無疑問,魏思樂是對的。仿制藥已經占美國國內市場份額的50%以上。但不容忽視的是仿制藥市場的多變性。位于紐約的惠譽國際評級公司(FitchRating)的分析家布麗塔·赫爾特說,諾華的并購雖然“增強了仿制藥業務,不過考慮到資本收益的問題,其利潤差額很小”。
分析家馬克·克拉克受雇于德意志銀行,他主要研究歐洲制藥行業。他說,諾華的仿制藥策略面臨的風險主要來自激烈的市場競爭,這也正是去年美國仿制藥價格下滑的原因之一。“你在市場中占據的總量有可能上升,不過你要記住這個市場競爭殘酷。”克拉克說,印度和中國成本低廉的仿制藥企業正不斷發展壯大,他們很有可能進入美國,角逐專利到期的藥品市場。而目前,諾華在仿制藥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以色列Teva制藥公司。去年,Teva在世界范圍內的銷售額達到了480億美元。
另外一個影響藥品價格的因素是中間人。分析人士指出,在仿制藥銷售過程中,許多人都有機會進入分銷渠道,并從中分一杯羹。由于原研制藥品廠家利益受到專利保護,出廠價比較高,而經營低價仿制藥的許可經銷商們反而可以獲得更高利潤。AdvancePCS是美國最大的許可經銷商之一,首席執行官大衛·赫伯特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仿制藥支撐起了公司的盈虧底線。
此外,藥店也極大地依賴于仿制藥。美國國家社區藥店協會的副會長約翰·萊克特說,藥店經營專利藥品受到了嚴格限制,獲利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仿制藥的加價空間大得多。“仿制藥的加價空間對藥店來說更為可觀,同時消費者也能買到他們承受得起的藥物。”
萊克特的觀點得到了印證。AARP的分析發現,雖然從2001年到2003年間,部分仿制藥的價格有所上漲,卻并未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總額。這是因為只有少數藥品的價格明顯上升,主要是抗組胺劑和一些抗生素。AARP研究的藥品中超過半數的藥品價格沒有上漲,甚至出現了藥品成本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在不同種類的藥品競爭中,價格競爭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某種藥品何時進入市場,如何進入市場都會決定該藥品的價格,至少在最初的一年或幾年中是這樣的。大衛·瑞分是美國財政部研究仿制藥市場的經濟學家,他認為仿制藥行業有兩大不確定性:首先,仿制藥進入市場的時間并不能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何時能得到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許可?有多少其他申請者將獲準進入市場?他們將何時進入市場?這些都是很難確定的因素。其次,一種仿制藥的潛在利潤也很難預測。因為,生產同類產品的競爭對手的情況也將影響到企業的盈利。“通常來說,較早獲得批準,較早進入市場的企業將面臨較少的競爭對手,他們的盈利情況比較好。即使后來者紛紛進入,較早進入者也將獲得更多利潤。”瑞分的研究解釋了為什么仿制藥的價格難以預測,一般的市場競爭規律并不適用于仿制藥市場。上述兩大特征使企業進入仿制藥市場成為一種賭博,運氣好的企業將較早獲得批準,盈利情況也會比較樂觀;后進入者就沒那么幸運,他們很可能會賠錢。而且仿制藥價格戰將一直持續,直到幾乎所有企業都瀕臨虧損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