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派是封建時代的官場陋規之一,每當新官上任,地方上總要以禮相迎,表示隆重:一是張燈結彩,用三牲祭祀,舉行接風儀式;二是大擺三天酒席,宴請新官員,伴以歌伎優伶,以示歡樂和慶賀。不過,那個時候不論是縣衙、府衙、撫衙,都沒有接待新官上任的專項費用。怎么辦?于是就利用官府的權力,要求鋪戶、保役、鄉紳等分別貧富,予以墊付(賠付),這就是攤派一詞的來歷。
以攤派形式,大家出點血,下面雖說有怨言,但對新官來說,大多樂意接受;如果有哪一位覺得這么做太浪費,是“滿斟美酒千家血”,將準備好了的酒席撤了,就會顯得不合時宜。歷代不乏這種人,明朝的魏允貞就是一個;魏還有個謔稱“魏秋風”,譬他辦事嚴謹,讓人覺得“寒絲絲”的。
萬歷二十一年,進士出身的魏允貞,以右僉都御史銜,外任山西巡撫。他是一位清官,只想為民辦點好事,不想給地方添些許麻煩,還想在任上割除一些陋習,懲辦幾個貪官。所以,他未按常例,前呼后擁地去上任,而是一身布衣,只帶一個書僮,一路暗訪明察。帶著了解吏治的情況和民間疾苦的愿望去上任。
另一方面,魏允貞任巡撫的文書到達山西后,地方上當然是:重修巡撫衙門,將轎子、紅傘、青扇等重新制作;還要搭彩棚、鋪紅氈、圍彩屏,張燈結彩,做成一派過節的樣子;更要備足三天酒席,宴請新巡撫;至于錢嘛,當然是攤派得來。再一方面是:在迎接新巡撫的現場,一頭是盼望“報馬”、官轎的到來,另一頭是不許閑雜人員靠近轅門。其中包括拒絕并驅趕走了一位身穿布衣、向轅門走近的“閑雜人”。
一切就緒,可是他們等來的卻是一個書僮帶來的一封書函。甫接書函時,接待大員們總以為是:巡撫大人何日何時到晉城,往何處用何轎去迎接之類。誰知啟封一看,內中竟是一首詩,詩題為“諭僚囑”,細看內容后,不禁個個嚇得一身冷汗,連忙吩咐撤去酒席,退掉歌伎優伶和吹拉彈唱,用極其簡單的方式迎接巡撫。那么,書函上寫的是什么呢?且看《諭僚囑》詩:
食祿乘軒著紫袍,
不問民瘼半分毫。
滿斟美酒千家血,
細切肥肉萬民膏。
濁淚下滴冤淚降,
歌聲嘹嚎怨聲高。
群羊付與豺狼牧,
辜負皇恩用爾曹。
從今天的觀點看來,除了詩中的“辜負皇恩”已成過去外,“食祿乘軒著紫袍,不問民瘼半分毫”。“滿斟美酒千家血,細切肥肉萬民膏”等,都有借鑒作用。這酒席當然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