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威利·洛曼的自殺首先是個社會悲劇,因為他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違背了那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生存法則;其次也是個家庭悲劇,因為他教子方式的錯誤致使兩個兒子誤入歧途一事無成,使他對未來感到絕望。文章試圖從討論、分析威利教子方式及其失敗的教訓中,引發人們的思考與警覺,把它視為“前車之鑒”。
關鍵詞:教子方式 教子失敗 夢幻破滅 人生悲劇
一、概述
《推銷員之死》是美國著名戲劇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該劇于一九四九年首次在紐約百老匯大街上演時,立即引起了轟動,連續演出七百二十四場,是百老匯舞臺上演記錄最長的五十個劇目之一,曾獲得紐約劇評界獎和普利策獎,阿瑟·密勒也因此贏得了國際聲譽。
“《推銷員之死》描寫了小人物威利·洛曼的夢想和毀滅,并由此抨擊了重表象不重實質,以金錢為尺度,誘使人們不擇手段去出人頭地的美國夢。”主人公威利·洛曼,是個六十三歲的老推銷員,他一家四口:妻子(林達),長子(比夫),次子(哈皮),他們生活在剛剛度過經濟大蕭條,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美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當時有著美妙憧憬的“‘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成功機會,都有發財致富的可能’的美國夢框架里,客觀因素只是些可望不可及的美麗誘惑,主觀因素又是一些自詡的前程與心造的幻影”。該劇家庭矛盾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威利和兩個兒子(尤其是大兒子比夫)身上。比夫三十歲仍一事無成,工作沒有著落;比他小兩歲的弟弟哈皮是個亂搞女人的浪蕩子。兄弟倆在事業無成、前途無望的情況下所經歷的苦悶、彷徨最終使他們認識到:他們的不幸遭遇歸罪于老爸自幼對他們實行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因此,父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以至于后來反目成仇,甚至互相對罵。大兒子比夫違背了老爸的夢想與愿望,這對于年邁失意、心力交瘁的威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環境壓抑、經濟壓力、兒子不爭氣等一連串不幸的打擊下,威利·洛曼最終撞車自殺了?!斑@是他犯的錯誤所付出的代價,這種過錯就是全心全意獻身于虛假的尊嚴,獻身于他那種對成功的想法所包含的虛假的一面,認為只有花費‘力量’在后代身上,才能證實自身的存在,而這種力量則是來自他最后一筆財產的出賣,也就是出售他自己,以換取他的一筆保險費。”
在對威利的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之余,我們禁不住對悲劇發生的背后產生深度的思考,并從中感受到極大的震撼與啟悟。
造成威利·洛曼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會原因。在當時美國那個商品社會里,人情冷漠,競爭激烈得叫人發瘋,所謂“人人都有成功機會”的“美國夢”,只不過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美好幻想。和很多人一樣,威利·洛曼是“美國夢”的失敗者。他違反了美國當時“弱肉強食”的社會法則,“這條法則表明一個人在社會和事業上如果失敗了,就沒有了生存的權利”。因此,威利的死是一個社會悲劇。其次是家庭原因。由于威利錯誤的教子方式使兩個兒子誤入歧途并違背了他的初衷,引發了父子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使威利陷入絕望的境地。
二、人生觀念
威利·洛曼遇見了八十四歲的推銷員——戴夫·辛格曼,“明白了,當推銷員是一個人要求的最了不起的前途。八十四歲了,還有二十個、三十個城市可去,不管到哪兒,拿起電話,就有那么多人記得你,喜歡你,愿意幫你的忙!”“那年月這一行里講的是人品……講的是尊敬、義氣,有恩必報”,這是威利走上推銷員之路的原因??上У氖撬鲆暳艘粋€事實,那就是:戴夫·辛格曼八十四歲高齡,還在奔波操勞,自謀生路。
鄰居查利的兒子伯納德——比夫中學時代的同學,是個忠心耿耿,遇事愛操心的孩子。一天他跑來抱怨比夫不溫課,并對比夫說,“我聽見比恩鮑姆老師說,你要是再不學數學,他就要給你不及格,你就畢不了業啦”,“光在球鞋上印上弗吉尼亞大學的字樣也不一定能畢業”。聽到這話,作為父親的威利非但不以為然,還生氣地責怪伯納德:“你胡說什么?現在擺著三個大學愿意出獎學金收他,他們會給他不及格?”伯納德離開后,威利就問比夫:“伯納德這孩子沒人緣吧?”接著,威利教育孩子:“伯納德在學??赡芊謹底罡撸墒堑搅松鐣?,做生意,明白嗎?你們會比他強五倍!所以,我感謝上帝,你們倆都長得美男子似的。因為要說做生意,誰能出人頭地呢,就得是那種儀表堂堂,叫人一看就喜歡的人,只要大家喜歡你,你就不會倒霉?!彼鴩诟狼叭妸W利弗的比夫,“去的時候別穿牛仔褲、花格上衣”,“穿規規矩矩的成套衣服”?!斑M門的時候要春風滿面,別一腦門子心事。要緊的不在你說什么,在你的風度——因為決定成敗的總是靠人頭兒?!蓖€告訴孩子們,他有朋友,有人緣,走到哪兒都很受歡迎。上述這些就是威利幾十年推銷員生涯中奉行的做人原則。
威利上了年紀,不想跑外銷了,想在公司找個活兒干,自認為是他給少老板霍華德起的名字,說成這事沒有問題,結果被霍華德像扔桔子皮一樣給解雇了。鄰居查利為此批評他說:“到哪年哪月你才明白,這種事屁錢都不值!你給他起名字叫霍華德,可這件事你賣不出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賣得出去的東西才是你的。奇怪的是,你是推銷員,可是你不懂這個。”這番話揭示了那個社會的本質,也擊中了威利價值觀念的要害。當聽到威利說,“我一向覺得,一個人只要儀表堂堂,招人喜歡,那就什么也——”時,查利進一步指出,“人家憑什么喜歡你?誰又喜歡銀行大王摩根來著?他難道儀表堂堂?在澡堂子里他模樣就像個宰豬的,可是穿上衣服,口袋里有錢,誰都喜歡他”。查利曾真誠地想幫威利一把,給他提供個差事,可威利由于強烈的虛榮心作怪,卻拒絕道:“我——我就是不能在你手下干,就這么回事,別問我為什么?!敝钡侥昀象w衰,被公司解雇,想到人壽保險金時威利才感嘆道:“怪事,你知道嗎?一輩子在公路上,火車上,赴約會,這么多年,結果是死了比活著值錢?!笨上В麎粜衙M,為時已晚。
三、教子方式
教養方式是有形的塑造。“家庭教養方式,指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中所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育者——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動機、教育內容,更主要的取決于教育方式。”
“一對農民夫婦教他們的女兒穿針引線,或者教兒子鋤草犁田,那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孩子將來生活必要的本領。”威利·洛曼教孩子的是將來出人頭地,把所有的人都震趴下,因為他認為自己在商界沒能實現所謂人人都有成功機會的“美國夢”,就把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實現,寄托在孩子身上。他曾看著兩個兒子得意地說:“征服全世界!你們兩個家伙在一塊兒,保險征服整個文明世界!”由于盲目樂觀,威利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和道德品質的培養:
1.對孩子偷盜行為的態度
養不教,父之過。威利父子下面這段對話,清楚地表明他對孩子偷盜行為的態度:比夫:“(對威利)您看見我的新橄欖球了嗎?”威利:“(仔細看球)你哪兒弄來的?”比夫:“教練叫我練傳球。”威利:“是嗎?他給你的球,是嗎?”比夫:“嗨,我從更衣室里借出來的(他會心地笑起來)?!蓖骸埃▽λ禆|西也笑著)我可是要求你還回去喲?!惫ぃ骸拔腋嬖V你了,爸準不喜歡你這么干!”比夫:“(生氣)那怎么著,我本來要還的嘛!”威利:“(攔住一場剛要開始的爭吵,對哈皮)本來,他是得用正規的球練嘛,對不對?(對比夫)教練大概還會表揚你的積極性哩!”比夫:“噢,他老是表揚我的積極性,爸爸。”威利:“那是因為他喜歡你,要是別人拿了球,非得大鬧一場不可。"
查利曾警告威利:“他們(比夫和哈皮)要是再上工地上去偷東西,那個巡夜的可要叫警察來抓了!”威利做出的反應竟然是:“你還沒看見他們上禮拜弄回來的木料呢,至少有一打,六乘十尺的,值好些錢呢”,“這倆小子真是天不怕,地不怕”。不難看出威利對孩子的偷盜行為分明是在鼓勵和贊賞。
比夫去找以前的老板奧利弗借錢時,錢沒借到,卻偷了奧的鋼筆,在這種情況下,威利讓比夫再去求他,比夫感到為難。請看兩個人的對話:威利:“你把筆還給他,說是一時疏忽!”比夫:“我沒法那么說—— ”威利:“就說你正在填寫字謎,順手用了他的筆!”比夫:“聽著,伙計,當年我拿了那些球,現在又交出一桿鋼筆,這不是不打自招嗎?”威利不是要求孩子知錯必改,而是教他們如何搪塞錯誤和蒙騙過關。
比夫最終認識到偷盜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嚴重后果,他痛心地、不無抱怨地對父親威利說:“你知道為什么我三個月沒有地址嗎?我在堪薩斯城偷了一身衣服,蹲了三個月監獄”,“從中學畢業,我每次有個好差事,都是偷東西叫人開除的”。
稍加留意,我們自然明白,孩子的不幸遭遇與老爸威利的教子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2.對孩子學習的態度
威利關注的是孩子的儀表和華而不實的外在表現,過分夸張和渲染兒子的所謂體育特長,根本不考慮對他們專心學習、誠實守信等優秀品質的培養。
比如上面提到的:當伯納德告訴威利比夫沒溫課,下個禮拜他得參加大考,“光在球鞋上印上弗吉尼亞大學的字樣也不一定能畢業”時,威利非但不當回事,還生氣地責怪伯納德:“你胡說什么?現在擺著三個大學愿意出獎學金收他,他們會給他不及格?”他還教育兩個兒子:“伯納德在學??赡芊謹底罡撸墒堑搅松鐣?,做生意,明白嗎?你們會比他強五倍!”
本,是威利想象中的哥哥。威利曾對本吹捧比夫說“他一分錢也沒有,可是三所名大學搶著求他去,一旦進了大學,他前途無限,什么也擋不住他了,因為要緊的不是你干什么,本。要緊的是你認識誰,是你臉上的笑容,要緊的是關系……等到他一旦走進商界,他的名字響當當”。由此可見威利錯誤的觀念和盲目的樂觀。
鄰居的兒子伯納德與威利還有過這樣的幾句對話:伯納德:“他在哪兒?他要是再不念書——”威利:“(走到臺口,激動地)那你就把答數遞給他。”伯納德:“我每次都給,可是會考不行!那是全州的考試!會把我抓起來的!”對孩子考試作弊,威利豈止是置之不理,確切說是贊成、支持。
畢業大考比夫數學不及格,去波士頓找老爸。比夫:“爸,我數學不及格?!蓖骸安皇谴罂及桑俊北确颍骸笆谴罂?。我學分不夠了,畢不了業?!蓖骸半y道說伯納德不肯給你答案?”比夫:“他給了,他盡量給了,可我才得了六十一分?!蓖骸八麄兙陀膊唤o你加四分?!保ㄗⅲ好绹袑W,六十五分為及格)比夫:“比恩鮑姆說什么也不干。我求他了,爸,可他就是一分也不肯添?!灰蝗ニ麥实冒逊謹蹈牧?!……爸,您知道他為什么恨我,爸——有一天他遲到了,我就跑到黑板前頭學他來著。我學他那個斗雞眼,說話大舌頭。”威利:“(大笑)你學他?同學們高興嗎?”比夫:“大伙都樂趴下了!”威利:“是嗎?你怎么學的?”比夫:“山百山十山的平方根似……”(威利不禁放聲大笑;比夫也跟著笑起來)威利作為父親,不追究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還在同他開玩笑。后來因比夫意外發現威利的隱私,感到經常在他面前堂而皇之的老爸原來是個表里不一的騙子,于是心灰意冷,不思進取,走上了墮落之路。
試想,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持這樣的態度,孩子還能集中精力把學習搞好嗎?!
3.對孩子處世為人的態度
威利的價值觀念和教子方式,還導致了孩子處世為人方面的缺陷。
威利一直希望比夫處處都能“走到(鄰居的兒子)伯納德前頭去”,他一向認為伯納德“沒出息”、“沒人緣”、“到了社會上,做生意”,自己的兒子們“會比他強五倍!”比夫自高自大,對同學頤指氣使,伯納德曾以當比夫的跟班為榮。比夫和哈皮到處撒謊欺騙,只圖虛名,在家里,他們沒說過十分鐘實話。威利對孩子的這些毛病不僅不制止,還感到很得意。
四、教子失敗
中學畢業后比夫去過內布拉斯加放牛,后來在達科他州,亞利桑那,最近在得克薩斯,都一樣,什么事也做不成。離開家干了二三十種不同的職業,結果呢,總是一樣。他一向堅持決不虛度一生,而每次一回到家就懂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度一生。因為他信奉了威利的夢想,以為不管付出多少,有什么抱負,成功都會在某個時候奇跡般地從天而降,所以他不能奮發有為、埋頭實干。而哈皮精神空虛,專玩女人,盲目自大,無所作為,聽不得任何上司的喝令指派。正如他自己所說:“有時候我真想就在商店里扒掉衣服,把那個臭小子,那個推銷部主任好好揍一頓。我是說,要論打拳、賽跑、舉重,我比那個商店里任何人都強得多,可是我得一天到晚叫那些婊子養的、粗俗的小人物呼來喝去,我真受不了?!笔峭e誤的教子方式,使兩個兒子自幼養成了盲目自大,不通過腳踏實地的奮斗實現理想,因此丟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從真正意義上講,比夫和哈皮是威利錯誤教子方式的犧牲品。在威利的葬禮上兒子比夫對老爸威利的評價是:“他錯就錯在他那些夢想。全部,全部都錯了?!边@種評價是對他最后那次跟威利爭吵時,所發泄出的多年來淤積在心中的怨氣、苦悶的概括與總結。這里我們不妨引用父子的一段對話,作為佐證:比夫:“從中學畢業,我每次有個好差事,都是偷東西叫人開除的!”威利:“這怨誰呢?”比夫:“而且我一事無成,因為從小你就往我腦子里灌,我怎么了不起,結果叫我在誰手底下聽喝令我也受不了!你說這怨誰?”威利:“行了,我聽見了!……”比夫:“你他媽的早就該聽聽!我到哪兒都得在兩個禮拜之內當上頭兒,現在我夠了!今天我手里拿著鋼筆跑下十一層大樓。忽然之間我停住了,你聽見了嗎?就在那所辦公大樓的中間,你聽見了嗎?我站在大樓中間往外一看——我看見了天。我看見了我在世界上真喜歡的東西。干活、吃飯,有時間休息,抽一根煙?!也皇钱旑I袖的材料,……我往后不會拿著優勝獎杯回家來,你也別在家里等了,死了心吧!”
結束語
威利·洛曼不聲不響地走了——帶著他那些未能實現的夢想,懷著對兒子們未來的美好愿望,想著他的死將有莫大的意義和價值。比夫要到西部牧場去自由自在地發展他個人的事業;哈皮發誓要在這個城市呆下去,要叫所有的人看看,“威利·洛曼沒有白死。他的夢是好夢,人只有這一個夢好做——壓倒一切,天下第一。他這一仗是在這兒打的,我就要在這兒替他打贏”;林達請求威利原諒,說她哭不出來,“我總覺得你又去跑碼頭了。我總在等你回來。”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威利的自殺很可能失去了他所想象的意義,悲劇之后還有悲劇。
威利的教子方式使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盲目自大,目中無人,心存僥幸,不愿實干的思想;孩子的偷竊行為積惡成習,是老爸威利不注重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的結果;孩子成績差畢不了業,是威利不尊重知識,脫離社會現實造成的;孩子聽不得上司的喝令是威利灌輸給他們的洛曼家族的那種無端的優越感和虛偽的自尊心導致的。威利用自己的人生觀教育孩子,使他們錯誤地認為不管付出多少,有什么抱負,成功都會在某個時候奇跡般地從天而降,因而不能奮發向上,埋頭實干。
伯納德大學畢業后當上了高級辯護律師,“要在最高法院辯護一個案子”,不僅走在了比夫前頭,還把他落下那么遠,這使威利感到意外和震驚。遺憾的是他沒有認識到伯納德父子的成功,不是靠儀表,靠人緣,而是他們努力工作、專心學習的結果。
正如李公昭先生所說:“威利看不到這兩個兒子的失敗是他的教育方式與價值觀的失敗,反而認為如果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他們換得二萬美元的保險費作為啟動基金,他們就一定成功。他的可悲之處在于他至死執迷不悟。”
作者簡介:劉志廣,河南周口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公昭.新編美國文學選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2]吳戈.中國夢與美國夢——狗兒爺涅槃與推銷員之死[J].戲劇藝術(4)2002.
[3]外國現代劇作家論劇作[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美]阿瑟·密勒著.推銷員之死[M].(英漢對照),英若誠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5]張守臣.心理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袁振國.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教育家的誕生(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