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06年4月6日《太原晚報》報道,李女士在家中洗衣服,3歲的女兒在一旁吵著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后來在衛生間沖涮衣服的李女士突然聽到客廳里的洗衣機發出了“咯咚、咯咚”的異樣聲音,跑出來一看,孩子竟在洗衣機里,滿身泡沫地飛速旋轉,一雙小手拼命地掙扎著,嘴里還不斷地喊“媽媽”。于是李女士趕緊斷電關機,抱起孩子直奔醫院。
本刊視野:
據中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介紹,中國每年約有十六萬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六十多萬兒童因意外傷害而致殘。
全球每年約有750,000兒童死于意外傷害,此外還有4億兒童因此受重傷,其中很大部分為永久性殘廢或腦部損傷。
意外傷害已成為我國14歲以下兒童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兒童致殘的首要因素。
在很多兒童傷害的案例中不難發現,如果我們成年人多加注意,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在很多地方,溺水死亡是兒童傷害事故中的頭號死因;在中國,死于交通事故的兒童最多,溺水排名第二;在世界各地,奪去兒童生命的傷害事故還包括火災、跌倒、中毒、暴力、動物咬傷和自殺等。然而,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傷害和死亡距離兒童會是如此之近。
曾經有很多人舉過這樣的例子:外國人看到自己的孩子學走路摔倒時,往往是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繼續往前走;而我們的不少家長卻是趕緊抱起孩子,“寶寶、肉肉”的心疼不已。其實如果能從小培養孩子面對傷害的勇氣和對策,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的。當然,這種培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應該循序漸進,讓他們在吃了一點虧以后,對環境有所警惕,這樣往往可以防止出現大的傷害。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正義感,但是必須同時教會孩子一些科學、有效的防范方法,讓孩子明白生命第一,財產第二;“見義巧為”,斗智不斗勇。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溺水,應該怎么辦?我們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首先要高聲呼救,喊大人來救援;如果周圍沒有大人,可以趕緊將救生圈或能漂浮的物品拋向溺水者,或者用竹竿、樹枝等伸向水面,把繩子、褲帶等拋向水面。在拉扯落水者的同時,一定要趴在岸邊,免得自己也被拉下水。如果能做到這些,就能避免更多人受到傷害。
日本在小學二年級就開設了“生存自救”課,內容之一就是訓練孩子無論在何種危險恐怖的情況下,都能高聲喊出“救命”,并把這作為期末考核是否合格的一項標準,這就很值得我們借鑒。日本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游泳教練就非常反對救助溺水者時“一躍而下”的做法,他說自己穿著衣服游泳都困難,更別說救人了;大人姑且如此,更何況孩子了。
很長時間以來,兒童傷害并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很多人是因為觀念中存在著誤區:像意外傷害既然是意外,就是無法預防的;中小學不開設安全教育課,孩子們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提倡少年兒童奮不顧身、舍己救人、不怕犧牲、敢于斗爭;遭遇意外傷害,孩子和家長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尋求幫助;女孩遭遇猥褻強暴不敢聲張,小學生被敲詐勒索不敢告訴老師,孩子被綁架不敢報案;放任孩子玩鞭炮等危險的游戲;家庭飼養貓狗等寵物;老鼠藥等危險品隨意擺放;“棍棒下面出孝子”,家庭暴力泛濫;家庭糾葛殃及孩子等等。
此外,為防止孩子遭受意外傷害還要讓他們遠離火源、廚灶、電燈和家用電器;保證樓梯、陽臺、屋頂、窗戶和玩耍場所的安全;刀具、剪刀、鋒利的物體及細小物品應放置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