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是北京一所著名理工大學三年級的學生。聰明伶俐的她從小便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父母都是老三屆的下鄉知青,經過幾年農村生活的艱苦磨煉,1978年恢復高考后,雙雙考入大學,畢業后結為伉儷。有了聰明漂亮的芳芳后,夫妻倆把她當成惟一的精神寄托,傾注了全部的愛。經過快樂而無憂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芳芳17歲便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5年5月的一天,剛剛回到宿舍的芳芳突然感到左胸部隱隱脹痛,沒有發現皮膚有何異常,于是便沒當回事。誰知過了幾天,疼痛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羞于啟齒的芳芳既不好意思告訴同學和老師,更不好意思去看醫生。這樣忍了一個多月后越來越疼,于是她便給媽媽打了電話。媽媽接到電話后心急如焚,立即來京帶著女兒到醫院進行了檢查。醫生給芳芳拍了胸片,做了腹部檢查和血的化驗,特別是外科大夫還做了胸腺檢查,但都沒發現包塊和任何病變征象,考慮可能是青春期乳腺增生癥,便給芳芳開了“乳塊消”等調節藥物。看到女兒并沒有什么大毛病,母親初步放了心。
在隨后的一個月,芳芳不僅覺得乳腺的腫痛沒有好轉,而且月經量增多并且時間延長。于是父母再次趕到北京,帶著女兒到另一家醫院看病。由于同樣沒有發現乳腺有腫塊、紅腫及潰爛等癥狀,只是左側乳房比右側明顯增大,醫生又給芳芳做了乳腺X線檢查。在爭得芳芳及其父母同意后,醫生還做了乳腺穿刺活檢。病理結果沒有顯示異常后,醫生就給芳芳開了些消炎藥和止痛藥。因為女兒疼痛的癥狀持續不消,父母都請了長假在北京陪女兒看病。芳芳很要強,不愿意耽誤學習,所以就一邊上學,一邊看病。但是,她的身體卻越來越虛弱,活動后明顯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癥狀,而且月經十余天不止。她的父母萬分著急,幾經周折來到了我院就診。
此時的芳芳面無血色、血壓偏低、心跳偏快,由于下身出血不止,褲子已經完全被血液浸透了。醫生趕緊為她查了血紅蛋白,顯示已降到5.3g/l(正常成年女性不低于12g/l),血小板降至7萬(正常是10萬~30萬)。醫生立刻對芳芳進行輸血及輸注血小板等搶救性治療,使病情暫時穩定了下來。因為女兒沒有結婚也沒有男朋友,父母不同意給女兒做婦科檢查。醫生只能詳盡地追問了近3個月的病史,然后進行了仔細的檢查。醫生發現,芳芳左側乳腺確實比右側乳腺明顯增大,但并無實質性包塊,也無紅腫潰爛。不過左乳腺壓痛明顯,似有纖維組織增生樣改變。于是醫生在照胸片及腹部B超都未發現任何病變后,緊急安排了胸腹及盆腔CT檢查。他們吃驚地發現,芳芳胸椎、腰椎、髂骨有散在蟲蝕樣骨破壞病灶,同位素骨掃描發現全身骨骼多發轉移癌性病灶。于是,醫生立即為芳芳做了乳腺手術活檢,切下的乳腺組織活檢顯示:腺管樣低分化癌。醫生告知病情屬癌癥晚期,已失去手術徹底根治時機,病情對化療和放療已不敏感,如強行放療和化療對機體會帶來更大的副作用。親人們在承受著巨大精神壓力的情況下,花盡了所有積蓄,但終究沒能挽回這個年輕的生命。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被乳腺癌吞噬了美麗的生命。
專家點評:
一般在早期,腫瘤都得不到患者的足夠重視,特別是年輕女性對于自身敏感部位的病癥羞于啟齒,不愿去看醫生或說給別人聽,極易造成病情的延誤和惡化。目前,乳腺癌的發病率占0.3‰,多發生在40~60歲、絕經前后的女性。但是,權威機構報告顯示,以下三種情況不容忽視:
★月經初潮早于12歲或停經遲于55歲的人群,乳腺癌相對高發。
★初產年齡大于35歲的人群,乳腺癌相對高發,也就是說,初產年齡越高,患乳腺癌的風險越大。
★未婚、未育者較已婚、已育者易發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常常是無意中發現乳腺有包塊的。這些人進行早期手術根治是完全能夠治愈的。但有兩種乳腺癌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一種是乳頭周圍濕疹樣病變癌(Paget病);另一種就是芳芳所患的炎性樣乳腺癌。因為它沒有皮膚潰爛、沒有包塊,乳腺是彌漫性增大。
特別是低分化癌極易發生早期轉移,常常是局部癥狀不明顯時已發生轉移。一般多轉移在肺、肝、骨骼及盆腔,晚期則是廣泛轉移。這種情況應與乳腺纖維增生癥作鑒別。纖維增生常常跟女性月經密切相關,月經時會疼痛加重,月經過后往往疼痛就消失了,而乳腺癌是持續發展的疼痛。
年輕女性往往拘于傳統思想的束縛,在發生乳腺及婦科病癥后不愿到醫院就診。其實,越是年輕的癌性病變其惡性程度越高。所以,有病不要忌醫,只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生命才能煥發無限光彩。
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