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觀念、人才、機制作為推動或者說是拉動企業自主創新的“三股力”或“三駕馬車”,這一觀點筆者非常贊同。有什么樣的觀念,才可能產生什么樣的機制,這些機制反過來又是觀念的體現;有什么樣的用人觀,直接影響著人才的集聚方向及方式,而機制又決定著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觀念存在于人的頭腦中,而機制的建立及運行也是靠人來實現的,沒有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思維活躍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創新觀念,也不可能建立創新機制。觀念、人才、機制,這“三駕馬車”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直接決定著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
具體來說,觀念、人才、機制這“三駕馬車”對自主創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股力”上。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提供著自主創新的“動力”。在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活動中,觀念起著導向及牽引作用,指引創新的方向,并為此激發創新的動力。試想,如果人類沒有騰云駕霧的想象,就不可能去研發航空產品,就不會有航空業的發展。因此,自主創新首先要創新觀念,只有大膽設想,勇于求證,才可能實現自主創新的突破;否則,固守傳統觀念不放,做什么事情都墨守成規,就很難適應創新發展的要求。
人才是根本,決定著自主創新的“能力”。技術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人才的競爭?熏因為技術人才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和完成者。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才的素質,取決于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只有不斷發現人才、引進人才、凝聚人才,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機制是保障,決定著自主創新的“活力”。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機制成熟、靈活,它適應了技術創新的要求,對技術創新的負面影響較小。在我國,由于市場機制發育還不成熟,機制僵化,制約著技術創新的發展,自主創新難以展開。自主創新不是個人行為,科技人員個人才智的發揮要靠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從這種意義上講,機制重于技術。只有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技術創新及相關支持機制,才可能保證自主創新的順利進行,激發各方的創新熱情,增強創新的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發“三股力”、趕好“三駕馬車”呢?
要駕好觀念這駕“馬車”,就必須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糾正“等靠要”、“自主開發高不可攀”、“世界經濟一體化,不需要自主開發”等錯誤觀點。要認識到,自主創新不是喊出來的,沒有骨氣、志氣、勇氣,沒有冒險的意識和努力,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就不可能創新。一些企業目光短淺,認為引進高新技術就是創新,那么是要一袋大米填飽肚子重要呢,還是學會種糧食的技術更重要呢?所以我們必須摒棄一切跟自主創新不相適應的舊觀念、舊思想,要把創新觀作為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要敢為天下先,敢與世界爭鋒。
要駕好人才這駕“馬車”,就必須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穩定人才,讓人才的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要重點培養和吸引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技術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發揮才能的寬松環境,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要積極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
要駕好機制這駕“馬車”,就必須敢于打破一切舊框框,建立健全一整套適合自主創新的機制。一是創新用人機制,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拘一格獎人才,徹底破除論資排輩的陋習,只要是本企業需要的創新人才,都應該果斷吸收,大膽使用。二是要允許創新失敗,建立適當的保護機制,把個人失敗的風險和創新的成本降到最低。三是要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不斷為自主創新提供風險投資資金。四是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包括制約機制),鼓勵技術、專利等要素以現金或期權、股權等多種形式參與分配,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制度。五是要建立完善產學研結合機制。企業要通過股權等方式強化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三位一體機制,實現三方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與發展上的優勢互補,穩定持續地開展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從而促進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