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調節家庭內部成員的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家庭美德受到了沖擊,婚外戀情、遺棄老人、虐待孩子、家庭暴力等現象經常發生。家庭美德的缺失,給一些家庭蒙上了不幸的陰影,也給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帶來了危害——
夫妻失和家庭解體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兩會”上,市婦聯提交的一份材料顯示,2004年全市登記結婚的人數比2003年增長5.5%,登記離婚的卻比2003年增加了54.4%。全國針對十大城市展開的離婚調查顯示,北京離婚率和漲幅位居榜首,上海和重慶的漲幅緊隨其后。調查顯示,“婚外戀”和“包二奶”是家庭解體的罪魁禍首。
有這樣一對夫妻,以前十分清貧,但夫妻二人勤勞儉樸,很是恩愛。后來丈夫外出打工,漸漸由小包工頭變成了大老板,家中購置了新房,買了汽車,物質生活日益富裕,夫妻之間的感情卻一天天變壞。丈夫沾染上嫖、賭等惡習,甚至包養起“二奶”來了。妻子也來個“以毒攻毒”,與丈夫雇的小車駕駛員關系曖昧。于是,夫妻倆大吵大鬧,最后只好分道揚鑣,家庭徹底破裂。
長壽區某企業一財務人員,挪用數萬元公款被檢察機關逮捕后,人們發現,這個女財務人員之所以要挪用公款,是因為在家庭之外,養了一個“小白臉”(情人),為了讓心中的“白馬王子”過上有車、有房的幸福生活,她不惜挪用公款。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包二奶”、“養小白臉”等現象,使一些好端端的家庭在一夜之間破裂。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會轉型時期,特別是在網絡時代,一些人受國外性解放等觀念的影響,加上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不少人便“飽暖思淫欲”,追求刺激和享樂,男的尋花問柳“包二奶”,女的也不甘落后養情人。夫妻雙方一旦違背互相忠誠的義務,就很容易失和,從而導致家庭破裂。
虐待老人天理難容
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子方懂父母恩。人類的發展進步,都是一代接一代、一輩接一輩努力的結果。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現象卻令人寒心。在我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一位老人去世時留下一份特殊的遺囑,將價值20余萬元的房產贈送給照顧他的保姆。老人因病去世后,在處理遺產時,兩個女兒都要求分得遺產。老人的鄰居稱,在他們同老人認識的8年時間里,從沒見老人的子女去看過老人,平時都是保姆照料老人,連為老人處理后事的費用,都是保姆出的。
前不久,我市某區一老人自殺。自殺的原因,也是兒女不孝所致。老人多年前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從此把老人當作包袱。兒子惡語相向,女兒長達數年不去看望父親。老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絕望而自殺。
2005年11月中旬,我市某地發生一起兒子殺死老子的惡性案件,其原因是兒子認為“父親老了不中用,是個包袱”,為了除掉這個所謂的包袱,這個孽子竟然不惜殺害生父。
老有所養,少有所依。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最基本的家庭美德,在一些家庭逐漸缺失。分析原因,既有社會競爭壓力加大、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等客觀原因,更有子女對老人缺少愛心和責任等主觀原因。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繼開辦了“敬老院”、“老人公寓”,不少人拿錢把老人送到“托老所”,但不能“一送了之”,在精神上還是要多給老人一些安慰,不要到了老人孤寂憂郁而終后才去表達悔意。
教子無方貽害無窮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哺育孩子、教育子女,是天底下每一個做父母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然而一些父母對子女教育、管教不當而引發的后果卻是相當嚴重的。
據統計,1998年以來,長壽區共抓獲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員875名,占總作案成員4190名的20.9%。按年齡階段劃分,14歲以下的作案成員共179名,占未成年人作案成員的20.5%,14歲至18歲的作案成員696名,占未成年犯罪總數的79.5%。據公安機關破案后分析,這些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是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一是過度溺愛。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極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現在,一些父母將獨生子女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飛了,嬌生慣養,讓孩子從小養成惟我獨尊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意識。特別是一些孩子花錢無度,追求高消費,一旦家庭不能滿足,就會走向歧途。
二是疏于管教。一些家長對子女的缺點錯誤,或是不管不問,放任自流,或是蜻蜓點水,關心幫助不夠,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些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時而悉心的管教,養成不良品性,或由小錯而大錯,直至違法犯罪。
三是家庭暴力。對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未成年人來說,因耳濡目染,或親身體驗過暴力侵害,心理受損明顯。長壽區某廠子弟校15歲學生李某,因父親常常使用打罵等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結果使孩子懼怕而離家出走,墮入盜竊犯罪的深淵。
四是上行下效。有的父母本身品行不正,行為不端,對子女的思想、道德、行為都起到嚴重的毒害作用。去年5月,長壽區刑警支隊在偵破了一個未成年人盜竊團伙后發現,這些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大都是因為父母道德不佳、行為不軌,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上行下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用優良的道德和行為,去熏陶、教育子女,讓子女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同時,家庭教育還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線,作為家庭主要成員的父母應當主動、自覺地承擔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重視并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強化家庭預防犯罪功能。為了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創辦家長學校、市民學校,建立家庭教育咨詢機構,為家長教育子女提供科學知識與方法。
家和萬事興,家和社會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弘揚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家庭美德缺失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家風良好,就會促進社會的風氣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