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重慶市2004年創建法治政府“四項制度”從25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創新獎。市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李殿勛代表市政府,從北京捧回了這個“含金量”不一般的獎杯。
其實,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僅最近3年來,法制辦繼制定《重慶市行政決策聽證暫行辦法》、《重慶市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審查登記辦法》、《重慶市政務信息公開暫行辦法》、《重慶市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后,又實現了政府管理的三大創新:從宏觀層面創新決策機制,出臺了《重慶市政府重大決策程序規定》;從中觀層面創新許可審批,出臺了《重慶市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從微觀層面創新行政執法,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和規范行政執法的決定》。“四項制度”和“三項創新”,僅僅是法制辦為構建和諧重慶提供法制護航的代表——
立法 構筑和諧重慶的法制航道
“城管又打人了,簡直像土匪!”去年3月22日下午6時,沙坪壩區幾名市政監察人員在華宇廣場時尚商業街外取締占道經營,見一個婦女推了一輛專賣服飾的花車,正在該商業街大門外的檐廊下促銷。3個著制服、一個著便裝的市政監察人員上前就要收繳其花車,遭到婦女的拒絕,在爭執中發生了推搡等行為,婦女的肚子不小心撞在了花車欄桿上。這個名叫胡德芳的婦女剛有一個多月身孕,一陣肚痛后下身出血。后經醫生檢查,須做流產手術。
這一事件再次引起法制辦的高度重視。在一次會議上,李殿勛主任痛斥某些行政執法人員動輒用拳腳“執法”的野蠻行為。
在氣憤的同時,身為法制辦主任的李殿勛陷入了深思:重慶有10萬行政執法大軍,他們天天都在和老百姓打交道,如果管理好了,將是構建和諧重慶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如果管理不好,必將成為和諧重慶建設的重大隱患!
經過深入調研,法制辦在國內首次推出《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和規范行政執法的決定》。在聽證時,有10多萬群眾通過網絡發表意見。目前已經施行的《決定》,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根據構建和諧重慶的需要,在不斷推出新的行政法規的同時,法制辦還對一些不合時宜的行政法規及時進行修訂。
2004年1月,一條新聞在全市炸開了鍋:市統計局進行的人口抽樣調查顯示,重慶市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高達139.61,已嚴重失調。有專家推測,照此下去,到2020年,重慶將有100萬男人找不到老婆。
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嚴重失調,這可是影響和諧重慶建設的重大問題。法制辦經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在修訂《重慶市計劃生育條例》時,作出了一條重要規定:“嚴禁因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別終止妊娠。”有了這柄法制利劍,一些醫生再也不敢非法通過“B超”等手段鑒定胎兒性別了。
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法制辦修訂、制定了75件行政法規,總字數超過了300萬字。
復議 搭建和諧重慶的法制橋梁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各種利益沖突日益突出,行政復議是解決行政爭議、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從2003年開始,法制辦對行政復議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確立了公開聽證和重大復雜案件專家咨詢制度。
136地質隊煤田地質機械廠職工明楊,在2002年10月16日與同事駕車送貨到達川,18日晚在上廁所時滑倒,頭部受傷。因為區人事局不主張他的工傷認定要求,其母先是把人事局長告上法庭,后又經常上訪。法制辦收到行政復議要求后,一名副主任和兩名處長多次實地調查協調,最后認為客觀要件不符合有關規定,仍然不同意認定為工傷。但是,法制辦多次協調有關部門,為傷者妥善解決了醫藥費等難題。明楊60多歲的母親感動地說:“我家拿不出什么好東西來謝你們,可是我的身體還很硬朗,我來免費給你們打掃辦公室行不行?”
據法制辦法規處趙德明處長介紹,從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法制辦共收到行政復議申請1405件,受理665件,按期結案率達94.4%,辦理案件率位列全國第一,群眾對行政復議的信賴日益增強。
改革 不相信眼淚
2002年,一位市民向市領導寫信反映:房屋審批手續辦了一年多都還辦不下來,呼吁改革重慶建設領域的審批程序。的確,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然而由于分管部門太多,部門之間的職能交叉太多,改革如何下手?
2004年下半年,市政府成立了以法制辦牽頭、監察局、發改委、建委、國土、規劃等6個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但是由于部門之間分歧較大,使改革一度陷入僵局。法制辦的同志知道,越是難改才越顯得有改革的必要。為了把改革進行到底,他們召開協調會議120多次,召開論證會40多次,修改方案150多次。到2005年9月修改《重慶市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最后一稿時,已不知道是第多少次“六方會談”了,因為牽涉到利益問題,每次開會都充滿了爭議。去年10月19日,市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終于通過了改革辦法。市長王鴻舉高興地說:“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對建設領域五大環節實行并聯審批,使平均審批時間由過去的350個工作日縮至150個工作日左右;企業不用再往返于20多個部門,只到4個部門就能完成報批手續。
第二天,法制辦通知某一個部門一位處長來辦公室通報情況,那位處長得知“項目安全性評價報告審批不進入預審環節”時,眼淚一下就掉了下來。
這位處長的眼淚,折射出了權力部門面對改革的心態,也反映出立法過程的艱難。李殿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在中央立法未作調整的情況下,惟有通過改革的方式,才能達到既縮短審批時間,又避免增加安全隱患的效果。”
這樣的改革,不只是建設領域。近3年來,法制辦分批向社會公布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共547項,占行政審批的50%,行政審批過多過濫的狀況,在我市得到了明顯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