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只有飲料瓶蓋大小的芯片,卻集成著700多萬個晶體管。要用肉眼分辨它們,至少得放大1億倍以上。然而正是這枚小小的芯片,打破了自我國生產彩電以來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我國年產7300多萬臺的彩電,從此有了“中國心”。
5年前,當海信集團決定投入3000萬元進軍芯片領域時,只有一個信念:“國外大公司能夠做到的,我們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這一決定蘊藏著巨大風險,但海信仍只身投入到芯片的研發中,并且選擇了電視機核心芯片中最具挑戰性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這引起了業界的一片質疑。
2001年6月,曾在美國一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短暫工作過的海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負責人戰嘉瑾,率領3名研發人員組建了海信ASIC上海研發中心。戰嘉瑾回憶說:“剛開始,連起碼的設計流程都沒有?!睕]辦法,平均年齡28歲的七八個年輕人,一方面由淺入深地汲取有關理論知識,一方面積極與國外企業進行交流學習。2003年8月,當他們把經過軟件仿真后的設計代碼進行電路驗證時,卻發現理論上設計得好好的東西,放到驗證板上就全亂套了。反復檢查、修改多次都是這樣。幸運的是,海信對技術開發允許50%的失敗率,失敗也不影響研發經費的下撥。兩個月過去了,設計人員終于發現是驗證中一個很小的疏忽造成的。在修正了這個問題后,系統終于按照設計意圖正常運轉起來。
2005年2月,經過數次批量裝機生產和驗證,并與國際同類產品進行嚴格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海信研制的芯片,與國際先進芯片相比,技術性能毫不遜色。
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芯片,就這樣誕生了。它包含著10項發明專利在內的30多項技術專利,包含著海信年輕的設計師們1600個日日夜夜的心血。
2005年6月24日,應用成果通過信息產業部組織的鑒定。7月2日,當裝有這枚芯片的彩電在青島海信批量下線時,中國彩電產業迎來了新的時代。
為紀念這枚被稱為民族彩電“第一芯”的芯片誕生,為表達海信人自主創新的執著與信心,這枚芯片被命名為“信芯”。
(摘編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