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種能治療惡性腫瘤的大型醫療設備在重慶誕生。2000年,該設備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醫療器械所獲得的最高發明獎。2002年,該設備出口英國、日本等國,改寫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2005年6月23日,德國向該設備頒發歐共體市場準入許可證——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惟一獲得該項認證的超聲治療設備。這種神秘的醫療設備,就是由重慶醫科大學自主研發的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海扶刀”。
1988年,以王志彪為代表的重醫大海扶科研團隊在探討超聲對胎兒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發現:一定劑量的超聲對胎兒有影響。“能否將這一負面效應運用于疾病的治療,比如腫瘤?”沿著這個創新的“火花”展開研究,在經歷長達9年、數百次的不斷探索后,1997年,“海扶刀”正式誕生,實現了超聲技術從診斷到外科治療的革命性突破。
“海扶刀”其實并不是一把刀,但它具有鋒利的“刀刃”——產、學、研完美結合的創新體系。這套體系由重慶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超聲工程研究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HIFU腫瘤中心和重慶海扶?穴HIFU?雪技術有限公司構建而成。各部門既相互獨立,又分工合作。即:在臨床應用中發現問題,研究所進行基礎研究,公司開發產品再回到臨床應用,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
從1988年開始,在海扶科研團隊,就形成了這種臨床醫生與工程師的深入溝通、共同攻關的自主創新機制。正是在這種機制的保障下,海扶團隊才在短短幾年中就解決了國際同行幾十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18年來,這種醫工交融的模式已經滲透到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全過程。正是靠著這一機制,海扶在自主創新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繼“海扶刀”之后,又有2個新產品問世,有三四個新產品即將問世,待轉化的新成果10余項。目前,海扶已獲得6個發達國家的技術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申請覆蓋20多個發達國家。
(本資料由重慶市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