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動員6名子孫入黨;他6次嚴把大兒子的入黨關;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遺言,是要求后人永不叛黨——
“請馬上把我明年全年的黨費一次性交足。在我的葬禮上不要放哀樂,要放‘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愿軍軍歌。我的后人中有6名黨員,都要牢記:永不叛黨!”
2005年12月下旬的一天,在城口縣修齊鎮大興村黨支部舉行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會上,黨員余正海替彌留之際的父親余功臺轉達了這段特別的發言。這段話,既是81歲的老黨員余功臺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發言,也是他的遺言。在場的40多名黨員,無不為余功臺的“發言”感動。
圍繞大兒子入黨,父子之間展開了20年的“拉鋸戰”
1951年,年僅26歲的余功臺作為一名軍人,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異常慘烈的戰斗中,他的右腳大拇指嚴重凍壞,被鋸掉永遠留在了朝鮮。然而余功臺常說,赴朝參戰,讓他收獲了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火線入黨。
第二年,退伍回到大興后,余功臺與當地姑娘羅當秀結婚?;楹蟛痪?,他便擔任大隊長兼支部副書記。
1973年,剛滿16歲的大兒子余正學接任了大隊團支部書記和民兵連長,這時,公社給了大隊一個“半脫產干部”指標。余正學被納入候選人之列,但在推薦會上,時任村支部副書記的余功臺絲毫沒有顧及私情,他一句“正學有私心,要選更優秀的”,把余正學跳出“農門”的希望給扼殺了。為這事,兒子怨恨了父親很多年。
余正學發誓要混出個人樣來。余功臺見此,積極動員余正學入黨。在余功臺的循循善誘下,1973年,余正學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也由此拉開了父子間長達20年的入黨“拉鋸戰”:最希望兒子入黨的余功臺,卻6次將余正學入黨的事“卡”住。
1973年下半年,在支部討論會上,大多數黨員表示同意余正學入黨,但余功臺發表反對意見:“余正學仗著是個官,成天拉著年輕人以開展活動為借口,不參加集體勞動,但工分照樣記,把其他群眾坑了?!?/p>
鑒于余功臺與余正學的特殊關系,支部采納了余功臺的意見。余正學第一次入黨,就這樣被余功臺給“卡”了下來。
回到家后,余功臺給正在氣頭上的余正學做思想工作:“你是團支部書記和民兵連長,一定要把年輕人往正路上帶。你是我的兒子,如果在你入黨的問題上,我都不能嚴格要求,那以后其他人入黨,你叫我怎么說呢?”
1974年上半年,黨支部再次開會,討論余正學等人入黨。在支部大會上,余功臺說:“3個多月時間里,余正學進步不大。”
余正學入黨,再次受阻。
第三回合發生在1974年下半年。離討論余正學入黨的支部會議還差5天,卻發生了一件小事,余功臺又一次“卡”住了兒子。余正學找人借了一本“算命”書看,當時這樣的書被定為“反動書籍”,余正學只得躲著余功臺,半夜點起煤油燈,躺在床上看。由于不小心,煤油燈引燃了蚊帳。余功臺對此非常生氣,當時就把書燒掉了,并嚴厲地批評了他。余正學深知父親的性格,知道入黨的事又要“泡湯”。果然,在幾天后召開的支部大會上,余功臺把他看“反動書籍”的事給抖了出來,并把余正學當成反面教材,圍繞他上起了黨課。
黨課還沒結束,余正學就離開了會場?;丶液?,他對父親說:“你以后再也不要給我提入黨的事了,我不入黨也能過日子!”話音未落,“啪”的一聲,余功臺給了兒子一耳光:“你可真是個扶不起的劉阿斗!”這一次,與余正學同時遞交申請書的楊成軒、向紹軍、楊成碧都順利地入了黨。此后,父子間很長時間不在一起說話。
1976年,公社開會,討論各個大隊發展黨員的情況,新到任的黨委書記不知內情,在會上點明批評余功臺:“連兒子都沒動員入黨,對黨的建設貢獻不大?!庇喙ε_沒作解釋,只是說:“那孩子性格傲慢,無組織紀律。”會上,鄉黨委考慮余正學做事雷厲風行,把他作為大興大隊的后備干部進行培養。余正學第四次遞交申請。但在支部會上,余功臺以他與當地一個反動組織的成員過于親熱為由,批評他“立場不堅定”,余正學入黨再次受阻。
又過了一段時間,支部第五次討論余正學入黨時,余功臺批評他存在“把工作人員叫到家里,為自家修豬圈,私心還沒改完”等問題,余正學入黨的事,又一次被擱了下來。
1977年下半年,余正學第六次遞交入黨申請。恰逢當年征兵,父親再次動員余正學當兵。前兩次都沒考上,這次卻一路順利,但羅當秀不同意,并以“余正學要是當兵,就斷決母子關系”相要挾。最后,余正學撒謊說有支氣管炎,沒有走成。余功臺非常生氣,在支部會上說:“余正學沒有為國家出力的思想!”
就這樣,在余功臺任大隊支部副書記時,余正學一直沒有入黨。
直到1993年,離開支部副書記崗位的余功臺,看到兒子余正學在10年來的時間里,私人拿出800元錢墊資為村里拉電線,耕牛無償借給別人用……他再次向余正學嚴肅地談論入黨的問題:“現在你的思想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不憑別的,就憑你兩個娃兒能上大學,你都不該灰心喪氣,要繼續向黨組織靠攏?!?/p>
經過努力,余正學終于加入了黨組織。至此,父子之間20年的入黨“拉鋸戰”宣告結束。
“我家快湊起一桌黨員了,這也算我為黨作的一點貢獻吧”
1988年,二兒子余正明在東安鄉政府參加工作,東安鄉距大興村50多公里,交通不便,一年難得回幾次家。1996年任鄉長后,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更難得,余正明向父親提出想調到修齊鎮工作,以照顧兩位老人。兒子一開口,就被余功臺給擋了回去:“要服從組織的安排,不能成天想著自己,要多想想怎樣為當地群眾做事。”
余正明在東安鄉一干就是17年。這么多年來,余正明每次回家,父親都要給他上一堂黨課。
三兒子余正海的經歷和余正學有些相似。盡管余正海入黨時間不短,但余功臺始終把他當新黨員磨練。
在余功臺的心中,“4個兒子中至少有一個當兵”成了他追求的夢想,大兒子和二兒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沒有走成,四兒子還小,于是,他把三兒子當兵當成了惟一希望,這也導致了余正海兩次輟學。1987年,余正海終于進入部隊服役。1990年,正值城口最后一次在農村招聘干部,余正海寫信給父親,要求退伍,回家參加考試,但余功臺急忙回信阻止:“你現在連黨員都不是,說明你對部隊貢獻不大,還想當國家干部?再說,部隊沒主動放你走,就證明還需要你,你就得繼續好好干!”
1991年,余正海被破格連升三級,當上了營財務室會計,同時也成了一名正式黨員。他給家里寫信,提出想回家探親。余功臺非常高興,當即就給余正海寄去200元路費。
這可把余正海搞糊涂了:前幾年,要路費回家,父親不答應;現在當了干部,有錢回家,父親為什么反而寄錢來?很快,余正海悟出了父親的用意:父親是擔心自己犯錯誤呀!
余正海退伍回村后,余功臺以老黨員的身份幫助他這個新黨員。有一次,村里開黨員大會,余正海妻子周永紅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余正海想借照顧妻子之名不參加。余功臺一聽,火了:“你是黨員,見過世面,如果對村里有好的建議不提出來,就是失職!”他邊說邊把火盆搬到周永紅床前,找來餐具,并把雞蛋放到床頭,叫她自己煮東西吃,一把拉起余正海就走。
余功臺的言行不僅影響著兒子,而且影響著孫輩。2001年從衛校畢業的孫子余朝陽,回村從事個體醫療。2003年在抗擊“非典”中,表現很出色,余朝陽向爺爺余功臺提出了入黨的想法。余功臺高興得不得了,兩次指導他修改入黨申請書。第一次,余功臺指出余朝陽對黨的認識不夠深刻;第二次,余功臺認為余朝陽對黨章還不夠熟悉。孫子的入黨申請書,還沒有送到黨組織,就被余功臺“卡”住了。后來,在余功臺的嚴格要求下,孫子終于入黨。如今,余朝陽回憶起爺爺,感慨地說:“我與爺爺的感情非常深厚,從小他就給我講戰爭年代的故事。長大后,爺爺把每個月的殘疾軍人補助費省下來,送我上學讀書,他還要求我把《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讀透?!敝两癖4嬖谟喑柺掷锏囊槐就柿松摹睹珴蓶|選集》,成了他追憶爺爺的最好的物證。
修齊鎮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瑞瓊告訴筆者,在余功臺的動員和影響下,他的大兒子、二兒子和媳婦、三兒子、孫子和孫女6人相繼入黨,像他這樣一家三代有7位共產黨員,真是了不起??!
目前正在重慶師范大學就讀的孫女余海浪提起爺爺就淚水漣漣。她說,讀大一時,當她把自己成為預備黨員的消息告訴爺爺時,爺爺高興地說:“這下好了,我家快湊起一桌黨員了,這也算我為黨作的一點貢獻吧!”
去年12月26日,處于彌留之際的余功臺,仍然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黨員,仍然沒有忘記先進性教育活動。他叫人把支部書記王立寬請到病床前,說:“大興村現在發展不錯,黨的建設也搞得好,在選干部和發展黨員問題上,一定要慎之又慎……”然后,他又把家人叫到床前,留下了自己的遺言:“……我的后人中有6名黨員,都要牢記:永不叛黨!”他特別囑托兒子余正海,在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學習會上,轉達他的“發言”。
留下這段特殊的“發言”后,他再也說不出話來了。2005年12月31日凌晨2點,帶著對黨的無限眷戀,余功臺安祥地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