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陣陣宣傳熱潮中,我市廣大農村干部和群眾無不懷著一種先是欣喜、繼而期待的心情。欣喜是自然的,期待更是有理由的,因為——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推進城市化,轉移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提高農業的集約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規劃建設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城鄉同步發展。
以上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和宏偉藍圖的實現,正是我市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熱切期待。
其實,期待的春雨在最近一兩年已悄然降臨,取消農業稅、免費義務教育……這些多年的夢想已成為現實。然而,新的更大的期待怎樣實現呢?
筆者發現,目前,我市不少農村干部群眾,他們先是欣喜、繼而期待的心境,在建設新農村的陣陣宣傳熱潮中,發生了一些變化,“期待”正微妙地變為“等待”:等待上面來搞大規劃,等待上面來搞運動式指揮,等待上級財政拿錢來上項目……他們心中的“等待”,實際上就是“等靠要”。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
新農村建設是要靠上級統籌,靠城市支持、靠工業反哺。然而我們在爭取這些的同時,更要站在“自立”的角度來抓一切工作。“天上不會掉餡餅”,“男兒當自強”,“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這些耳熟能詳的語言,太應該成為當前時時提醒我們農村干部的警句。
那么,農村各級黨委和政府怎樣帶領廣大農民自立,怎樣把握好“反哺”與“支持”的機遇,著手建設新農村呢?
政策要“穩”。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不能輕易動農民的地,不能輕易拆農民的房子。如果一提“新農村”,就搞“土地集中”,傷筋動骨搞“規劃示范”,急于求成,必然付出沉重的代價。各種涉及農民的項目,都要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科學論證、大膽嘗試和穩步推進。
收入要“增”。生產發展,這是新農村建設第一位的任務,要以擴大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抓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市場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使農民的荷包真正鼓起來。
素質要“升”。造就新農民,必須抓好勞動力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品質;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適應市場需求打下基礎;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使人這個最核心的要素的質量得以較好提升。
改革要“進”。基層政府的改革要按照民主法制的要求,把握好改革的基本方向,讓鄉鎮等基層政府既對上負責,又對下負責;精簡人員,采取交叉任職等措施減少領導職數,整合管理資源。通過改革破除一切影響新農村發展進步的障礙,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為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注入新的活力。
…………
雖然我們的新農村,最終要通過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凸現出來,然而在建設它的過程中,精神的能動作用不可小視。
“期待”只是一種心境,而“自立”才是一種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