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周末,外語系2004級英語2班的王瑩來到“黨員服務站”值晚班。
當年,剛入學的王瑩由于父母離異、家庭自辦企業破產等變故,她變得自卑孤僻,常常一個人蒙在被子里悄悄哭泣。老師和黨員同學們注意到了她的問題,便邀請她參加“黨員服務站”的活動。
2001年以來,這些重慶工商大學校黨委和院系黨總支領導、學生黨員參加的“黨員服務站”,以其與普通同學的“零距離”接觸,一次又一次感動著校園,感動著學子們。
第一次來到“黨員服務站”,王瑩發現這里已坐著好多同學,他們的好學精神讓她肅然起敬。
服務站有一臺電視和一部VCD機,周末時,會免費播放一些原聲英文電影。
一開始,王瑩不太敢說話,但播放電影的時候,同學們爽朗的笑聲,他們的樂觀與開朗讓她很放松。
在“黨員服務站”,王瑩認識了李娟。李娟知道她的情況,常常鼓勵她,有意安排身邊的貧困生給她講述生活經歷和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并讓她參與“黨員服務站”值班,一起幫助其他同學。在接觸與交往中,王瑩發現黨員并不是舉著政治旗幟高呼口號的人,而是一個個作風正派、樂于助人的人。他們嚴格要求、不斷完善自己,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著身邊的人。
2004年,學習努力的王瑩獲得了一家企業的助學金,在下學年學費還需要貸款的情況下,她毅然從4000元的首筆助學金中拿出1200元捐贈給系里的助學基金,希望幫助更多的貧困同學,也因此她被同學們評為2004年度“校園感動人物”。
現在,王瑩已經完全走出心理陰影,成為了一名意氣風發的學生干部。她說:“在‘黨員服務站’,我找到了歸屬感、認同感,我在這里得到了幫助,我也要在這里幫助更多的同學。”
2004年10月,大學生們自己編輯出版的內部刊物《旗幟》在“黨員服務站”誕生了。大學生們紛紛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眾多的社會熱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旗幟》得到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同,“黨員服務站”通過《旗幟》這個載體團結了一大批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共青團員。
“黨員服務站”建在學生公寓,每間有黨員的宿舍掛著“黨員所在宿舍”標牌,對于要求進步的普通同學,黨員的服務就在身邊。
2001年,來自貴州畢節農村的鄧霞成為了外語系英語專業的學生。她為自己濃重的地方口音而苦惱。但是她很幸運,因為一個學生黨員老鄉,她認識了一群很優秀的黨員同學,也走進了“黨員服務站”。
在“黨員服務站”,鄧霞聽到了讓她受益終生的一句話:“你無法改變你的命運,但是你可以改變你的態度。”在黨員同學的鼓勵下,她逐漸變得開朗、勇敢,敢于把自己發音奇特的口語展現在大家面前,并且讓老師當場糾正。她還獨立組織并主持了班級的普通話朗誦比賽。
大二的時候,鄧霞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加入了“黨員服務站”,并且擔任了通訊部部長,主編《外語系學生黨支部通訊》。2003年4月,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非典”期間,為了安撫廣大同學的情緒,她組織開展“抗非典,講衛生”簽名活動,組織燭光晚會,幫助廣大同學度過“非典”封校難關;江北發生氯氣泄露時,她和“黨員服務站”的同學們幫助學校排查留校人員,聯絡在校外的同學并為其安排住宿……如今,鄧霞已經畢業,但是“黨員服務站”卻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黨員服務站”的經歷,使她充滿自信,在工作中充滿熱情。
“黨員服務站”自建立以來,通過舉辦入黨知識講座,提供《人民日報》、《黨員文摘》等黨報黨刊供同學們閱讀等方式,使很多像鄧霞這樣的上進青年走進了共產黨員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