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宋忠霞
作者:林尚立等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開本:880×1230毫米 32開本
字數:460千字
內容概要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內在結構。進入90年代之后,中國改革的邏輯軸心開始從變革傳統體制轉向全面制度創新。中國改革中的制度創新是多方面的,本書從政治學的角度綜合考察了制度創新與國家成長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邏輯地展現了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中的制度創新對國家成長的現實意義與戰略價值。合法權利、程序政治、有效政府、協商民主和自由社會這五大領域,既是分析主題的框架,也是預示中國國家成長的視角。
書頁片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即從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形態,向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形態轉型。……
……
在中國步入改革開放以后,一個重要的政治現象就是修憲。修憲不同與一般法律的修訂。這是由憲法的性質和地位所決定的。在中國,修憲更多地意味著國家權力的制度性變遷。因為在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許多重大的制度性成果基本上都是通過修憲而被永久性地確認下來,這就為中國建立憲政奠定了重要基礎。正是從這一角度來看,修憲應當作為一種政治現象來理解。
……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力量日趨增強,成長的社會對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效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執政黨應對自身建設更為重視,要通過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創新,切實提高黨的活力,從而實現改進執政方式和提高執政效能的目的。從90年代以來黨內民工制度建設的情況來看,黨內民主制度創新,已逐漸進入制度與實踐良性互動的軌道。
……
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村委會選舉、村民自治能滿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鞏固政權基礎、維護農民利益的需要,實現穩定與活力的統一。正是具備這一內在基礎,20年來,通過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漸進過程,村委會選舉從無到有,由原則到具體,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民主政治的創新之路。
……
要通盤考慮政治決策程序的設計,脫開具體的國情和大的政治文明的建設環境,單獨地提黨政分開、中央與地方分權、司法獨立、文官中立、軍隊中立等,都是不恰當的,有可能淪為地方保護主義和單位保護主義。黨內決策程序和人民民主決策程序是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強國家和強政黨的模式,是目前中國必須采取的發展戰略。
……
新中國干部人事制度的形成先后經歷了1949年到1966年的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形成時期、1966年到1976年之間的干部人事制度破壞時期、1976年到1987年的恢復重建時期,以及1988年之后的改革探索時期。盡管在整個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制度建設出現了反復,但是整個制度的歷史變遷是沿著五條邏輯線索而展開的:權力邏輯、權利邏輯、規范邏輯、利益邏輯和專業邏輯。
……
制度作為一種規則,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然而,制度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治理力量存在,則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產生而形成的。現代國家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確立和成長的。
主持人說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明的沖擊,中國社會開始全面轉型,通過探索、實踐和不懈的奮斗,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在政治生活領域內的制度建設,不僅推進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化進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逐步確立了中同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導性權威。該書從建立現代國家的角度來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政治發展進行了全面解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政治形態發生的這種革命性轉型的本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