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雜文選》出版了,可喜可賀。
當我拿到剛剛出版、還散發著油墨芬芳的《鎮江雜文選》時,作為鎮江市民和雜文愛好者,愛不釋手,內心無比喜悅。
雜文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文學體裁。它短小精悍、快人快語、觀點鮮亮、愛憎分明。改革開放后,國內雜文創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環境,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喜人局面。我們鎮江市也和全國一樣,雜文創作欣欣向榮、佳作頻出,雜文創作隊伍日見壯大。鎮江雜文學會成立近二十年來,積極推動、促進雜文創作,熱心扶持、指導雜文作者,做了大量熱情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現在,《鎮江雜文選》的出版,正如市雜文學會會長劉仆老所言:“了卻了我市雜文界朋友的一份心愿,填補了鎮江這座江南歷史文化名城在文學樣式選本上的一項空白”。——誠如斯言,今日鎮江,經濟建設日新月異,文化建設百花爭現,《鎮江雜文選》的出版,就是文藝百花園里的一株奇葩。
翻閱全書,恍如同41位作者促膝談心。但見前輩作者張鳳老、劉仆老,老辣深邃、剛直穩健;雜文老將吳導民、沈伯素,古道熱腸、慷慨直言;趙才才的《謠諺和不正之風》,寓莊于諧,直中時弊;向家林的《笑笑生雜記》,繪動物百態,斥人物丑事;吳之如的《“再活500年”與“能活5000歲”》,于嬉笑怒罵中,直刺封建劣習;王正亮果然后生可畏,《這不是我們無能?》言簡意賅外,顯見憂國憂民慮;小孫偉作為后起之秀,一篇《致諸葛亮先生的信》,讓人忍俊不禁之余,頗領作者弦外苦意……一卷在握,挑燈夜讀,真是佳作連篇、琳瑯滿目。41位作者,112篇作品,足見鎮江雜文隊伍老、中、青濟濟一堂,代有俊賢。
讀篇篇佳文,見拳拳赤心。我感謝鎮江雜文家的勇氣,我欽佩鎮江雜文家的才氣。他們秉一腔正義,才令他們為弘揚正氣“多管閑事”,路見不平,奮筆直書,激濁揚清;他們潛心鉆研雜文寫作技巧,方使他們“藝高人膽大”,短短雜文,朗朗上口、耐人咀嚼、令人回味。——既有思想深度,又追求文采和可讀性,我為鎮江雜文的成果深感高興。
改革開放是意義深遠的偉大變革,在這變革的洶涌浪潮中,各種利益關系在重新調整和磨合,當其時,種種阻礙改革、損害群眾利益的劣跡,屢見沉渣泛起。是否可以說,當今社會,在既為雜文創作提供了寬松環境的同時,又為雜文創作提供著豐富資源。——雜文創作大有作為。
閱讀全書,似稍感不夠,如果能多些與鎮江關系密切的身邊事,當非苛求。我愿鎮江雜文家,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勇于創作,始終保持正義感;善于創作,琢磨技巧,不懈追求;勤于創作,積極干預生活。既“勇于”,又“善于”,再“勤于”,果如此,鎮江雜文創作的又一輪繁榮,定在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