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沒想到丹陽市華昌建安公司這10年發展得如此之快,當華昌建安10年前在丹陽經濟開發區剛露臉時,人們還帶著相當的疑問,但當公司老總湯金坤帶領的“湯家軍”接連成為丹陽市建筑業優秀企業、鎮江市文明施工先進集體,承建的工程被評為丹陽市優質工程,獲得鎮江市建筑行業“金山杯”優質工程獎并獲得其他各種榮譽時,人們逐漸消除了疑問,不得不對丹陽市華昌建筑安裝裝潢工程有限公司豎起大拇指。
俗話:“一個好漢三個幫?!钡り柺腥A昌建安公司的發展壯大,固然離不開“領頭羊”湯金坤總經理運籌帷幄,但同樣缺少不了精兵強將的拼搏,該公司的項目經理鄧和明就是湯金坤麾下不可多得的將才,這匹“千里馬”自從加入湯家軍后為華昌建安的發展描繪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進位于丹陽經濟開發區的華昌建安公司榮譽室,就會發現鄧和明項目經理真是丹陽建筑行業的一員驍將,有榮譽證書作證:鄧和明項目經理承建丹陽新嘉源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新新家園9號樓,榮獲鎮江市建設局頒發的2005年度鎮江市“金山杯”優質工程獎;鄧和明項目經理承建的新新家園6號樓工程、9號樓工程被丹陽市建設局評為2004年丹陽市優質工程……
鄧和明項目經理,在丹陽市建筑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心中有韜略,工作有魄力。他身材魁梧,皮膚黝黑,一看就讓人感覺到他多年來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留下的烙印。多年來,“建一項工程,育一支隊伍,立一方信譽,樹一座豐碑”的工作理念,是鄧和明的崇高志向和不懈追求,他將施工質量、安全和創精品名牌優質工程有機結合,在建筑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贏得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贊譽,在丹陽建筑行業中樹立了典范,為此名不見經傳的丹陽華昌建安成了丹陽建筑市場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人活著,就要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奉獻”,這是鄧和明的立身之本、興業之策。就是憑著堅毅的性格、質樸的信念,使他從一名普通的瓦工到技術員,從工長升到站長、到經理、項目經理,從拿上丹陽市優質工程到親自捧回鎮江市“金山杯”,在不起眼的腳手架上,展示了精神與實力的沉淀。幾十年來,他長期奮斗在施工第一線,憑借著一股對建筑業的執著追求和熾熱的愛崗敬業精神,鑄就了駕馭建筑市場的應對能力。在風云多變、強手如林的建筑業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他響亮地提出要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輝煌的背后凝聚著奮斗和艱辛,成功伴著辛酸,鮮花伴著汗水,喜悅伴著憂傷。1950年鄧和明出生在丹陽市行宮老區一個貧苦的家庭,家中兄弟4人,由于父親常年患病,是他那勤勞而又善良的母親將他們兄弟四人拉扯大。鄧和明從小到大,不斷地與命運抗爭。人常說,苦難是一種財富,這句話在鄧和明身上得到很好的驗證。
由于“文革”的爆發,鄧和明在初中僅學習了兩個月就回鄉務農。農村人奉行“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的信條,父母為了他的生活,就叫他學瓦匠手藝,從此,鄧和明與建筑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鄧和明雖然讀的書不多,但是天性聰穎,學藝肯鉆研,人十分勤勞,又舍得吃苦,所以瓦工活干得相當出色,他學徒8個月就滿師,后來他還學了一門石匠手藝,成為當地很有影響的手藝人。
后來,鄧和明被安排到行宮九里建筑站工作,開始了他的人生第一站。他非常珍惜這個工作機會,把它視為事業的新起點。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彼迪聸Q心,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他憑著敬業精神和出色手藝,當上了副站長,以后,他帶領施工隊伍輾轉在丹陽城區。丹陽市工商銀行住宅樓、丹棉的廠房及住宅樓、丹陽化肥廠的廠房及住宅樓、火車站營業用房等工程都留下他的杰作,他漸漸在丹陽立穩腳跟,并小有名氣。
是金子,總會發光。鄧和明的名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打實干出來的。正因為這樣,他這匹千里馬有了用武之地。1992年,民營企業丹陽市宏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高薪聘請他,擔任副總經理,他開始了人生的再次創業。
宏昌公司由于鄧和明的加盟,實力大增,成立沒有多長時間,就被丹陽建設主管部門評為先進集體,宏昌公司主建的許多工程被評為優質工程。經鄧和明主管的城南村委會辦公大樓、金宛新村7號樓等都在丹陽建筑行業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1996年,湯金坤創辦華昌建安公司,經過多次工作挖來了鄧和明這匹“千里馬”,鄧和明為了不辜負湯總的知遇之恩,又開始了新的創業。華昌建安公司創立之初,困難重重,鄧和明深刻認識到:公司要生存,就要奮力拼搏。為了公司的壯大與發展,鄧和明想盡了千方百計,吃盡了千辛萬苦,說盡了千言萬語。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鄧和明始終把質量管理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對建筑工程現場施工每道工序嚴格要求,從上到下完善了質量管理網絡,強化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平時在施工過程中,他嚴格遵守“十項安全技術措施”,做到施工現場“十不準”,多年來他的工地沒有發生過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他善于用人,不擺架子,施工隊長都成為他手下的得力干將;他善于創新,畫圖紙時做到又省工又保質量。通過提升素質,鄧和明使自己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業務素質、較強的管理能力。所以,10年來他為華昌建安公司取得了許多榮譽,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因為是農民的兒子,鄧和明始終不忘父老鄉親,盡管他不是腰纏萬貫的百萬富翁,但他多次慷慨解囊,無私捐款,將自己的愛心奉獻給社會。家鄉修路造橋等公益事業、貧困老百姓找到他,他總是出手大方,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后捐款達七八萬之多。
鄧和明,這位帶著家鄉泥土芳香的農村孩子,在他走過的半個世紀征途中,展示了辛苦勤勞、與人為善的樸素本色,真的是一個難得的好人,是建筑行業的一匹“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