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很不幸,在南美洲繁衍生息,沉睡了億萬年,與人類近在咫尺,卻不為人知,與塵世無緣。于是,在寂寞中等待知音,等待了億萬年;被孤獨、被冷落了億萬年。直到16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先遣隊到了南美洲的秘魯,才發現了番茄,把它帶回到歐洲。
番茄很不幸,即使在它走進人類社會的短短三百多年里,長期以來,仍然一直被歧視、被誤解、被冷落,很久很久,遇不到知音。
番茄很美,鮮紅鮮紅的果實,美得誘人,美得叫人想起愛情。于是,一位名叫俄羅達公爵的英國人來到了秘魯,便把它作為“愛情之果”帶回去,獻給伊麗沙白女皇。
番茄和曼陀羅是有著血緣關系的近親,曼陀羅有毒,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番茄有毒,不敢入口。
三百年前的歐洲人也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人一樣,他們相信血統論,總是簡單武斷地以血緣來判斷是非,一下子讓番茄蒙冤一二百年。三百年前的歐洲人也和紅樓夢里的王夫人一樣,總是偏執地認為“漂亮的女人都是不安分的,都是狐貍精”,既然番茄是如此地鮮紅美麗,那一定是危險的,是有毒的。
可憐的番茄,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被打入另冊:人們把它種在花園里,從遠處觀賞它,把它當作花卉;人們又“愛而遠之”,不敢親近它,居然把它當作毒品。
直到1802年,也就是番茄走進人類社會的兩個半世紀之后,才出現了兩個“冒險家”。一個是美國的羅伯特吉本·約翰遜,他在美國新澤西州薩勒姆地方政府辦公樓的臺階上,勇敢地當眾吃了番茄;另一個是法國的一位畫家,他也勇敢地吃了第一口番茄,吃過后,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見,結果卻意外地證明了番茄并沒有毒。我們應當感謝這兩位敢于舍命吃番茄的人,他們愛番茄愛到如癡如迷,甘心以死相許;他們是番茄的知音。沒有他們,也許番茄的沉冤至今不能平反昭雪,也難以進入蔬菜的行列。
人們對番茄的認識雖然有了一次飛躍,但緊接下來的,卻依舊是一個緩慢而且舉步維艱的過程:雖然在羅伯特·吉本勇敢地吃了番茄的十年之后,番茄就已出現在意大利羅馬的市場,但這之后半個世紀,美國1860年出版的一本有名的烹調指南的書,卻仍然告誡人們,番茄至少要煮3個小時才能吃。1883年一位名叫約翰尼克斯的人從西印第安群島帶了一批番茄到紐約,為了應當按蔬菜還是按水果征稅,與海關竟然整整打了七年的官司。
至于番茄傳入中國,則是在晚清的末年。清人王象晉《廣群芳譜》說:“番茄一名六月柿……來自西方,故名。”光緒年間,北京建立的農業試驗場種植過番茄,據說最初就是由西歐的傳教士帶來的。
記得在我童年的時代,番茄極為少見。五十年代初,姑姑生腎臟病,每天吃番茄牛肉湯。聽說,一個番茄比一個雞蛋的營養價值還高,那時的我,對番茄真是好羨慕好羨慕。
五十年過去了,番茄已一步一步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十分普及的大眾化的食品了。現在,番茄不僅夏天上市,而且春天、秋天或冬天都能買到,可以一年四季供應。品種也日益繁多:有深紅的、淺紅的、粉紅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和乒乓球一樣大小的迷你型的,和橄欖一樣大小的袖珍型的。除一般圓形的之外,竟然還有方形的,據說這樣可以利于裝箱,便于貯藏。至于用無土栽培的方法在溫室或大棚里栽培番茄,則早已不再是新鮮的事情了。
啊,番茄!我們認識你的過程,雖然一波三折,緩慢而且漫長,但一旦你被人類認識,從人類愚昧與偏見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便立刻日新月異,再不是沉睡在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荒野間自生自滅與世隔絕的你了。
番茄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