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阿姨今年快70歲了,干了30多年的社區工作,上海市首席人民調解員。她是位瘦小的上海老太太,說話又快又風趣。
“干我們這行,鼻子要像橡皮,不怕被人戳;臉皮要像輪胎,冷嘲熱諷受得住;肚子要像氣球,任何情況都要沉得住氣。”“一句話說得人家笑,不能一句話說得人家跳。兩頭擺平就是水平。”
“李琴工作室”位于延安西路的一個住宅小區內,目前共有調解員五名,都是女性。
李阿姨介紹,她們目前的工作包括咨詢、調解、傾訴和信訪代理。工作室受理涉及婚姻、戀愛、繼承、贍養、住房、家庭、產權、公用、鄰里、債務、賠償以及其他雙方自愿用調解方式解決的各類糾紛。根據中國現行法律,這些工作目前是免費的。
“現在人壓力大。都有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聽他們說話,給他們些希望。不然人會生病的。”李阿姨這樣解釋她們的傾訴工作。
2005年,令李阿姨印象最深的調解關鍵詞是“房子”和“老人”。
長寧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寸土寸金。房屋大多結構老化,人均居住面積小,很多子女都是同父母一起居住在狹小的房間里。“都說人長大了,房子長不大。經常看到老人一把洋傘、一根拐杖、一個竹凳、一只塑料袋在外面逛一天的情景,感覺很心酸。”說起這些,李琴的語氣有些沉重。
“有些子女在上世紀90年代初住房改革的時候,把父母房子的戶主改成了自己。當時沒有問題。但沒想到這幾年房價飛漲,父母也一年年老了,麻煩事多了。有些不孝順的子女就開始嫌棄他們,要他們搬出去住。”
李琴決心讓老人安度晚年,在調解糾紛的基礎上使老人更有依靠。她跑遍了上海城市鄉村的大街小巷,終于在奉賢區奉城鎮找到了一個護養院,既能解決老人的看護和治病問題,又可以解決老人的住宿問題。如今街道已有30多位老人住進護理院。
“像這樣的事情,僅靠調解是不夠的。出現這些糾紛的家庭,大多居住條件比較困難,日子過得挺苦。”李琴說。
不過也不是有錢的人家就幸福。“現在人的想法也多啦。比如有錢了買車子,停車又惹矛盾了;比如老公在外面養子‘金絲雀’啦,或是太太養子‘金絲猴’啦。人民內部矛盾總是不斷發展變化,我們的調解工作也要與時俱進。”
李阿姨說,她以前調解婚姻問題總是勸合不勸分,現在也想通了,“實在感情破裂的就幫他們處理好離婚事宜。”李阿姨今年幫一對離休夫婦調解好了離婚協議,“他們兩個人后來都來感謝我。”
說到新年愿望,李阿姨一是盼望春節能好好休息,多陪陪家人。調解員的工作不輕松,平時周末也要值班,春節是她難得的休息日。
結束采訪的時候,李阿姨說,“記者同志你不要笑阿姨,家長里短的事情就是這樣。有意思嗎?其實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