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研銜接是本土企業的短板
產業社會進入“速度經濟”時代,諸多優秀的企業都通過強化營研銜接,提高新產品響應市場預期變化的速度,壓制對手,爭奪市場。
比如卡西歐兄弟,提煉了當時電子計算器領域最優秀的企業“夏普”的營銷策略,即總是先于對手推出新品,獲取超額利潤;然后擴大產能,在對手也推出新品時,迅速降低售價、提高銷量,獲取量產利潤,使對手喪失獲利能力。卡西歐將其研發力量集中配置在營銷端,形成強有力的“營研銜接功能”,加速了新品開發速率,登上電子計算器領域霸主寶座。
而許多企業的營銷部門和研發部門,往往“老死不相往來”?!敖M織功能”脫節,技術、產品與需求各自悖離。新品或因開發周期太長,胎死腹中,或由于對顧客需求理解偏差,先天畸形。
“一招鮮、吃遍天”的好時光已不再來,企業不得已將全部希望寄于“營銷”部門的單打獨斗。一條腿走路的結果是:營銷部門的市場運作和品牌策劃能力,也隨產品競爭力的缺失而衰退,而營銷費用卻不斷看漲。
更有甚者,一些本上企業的市場營銷部門,已經蛻變成一個“外包部門”:需求研究委托“市調公司”,市場運作委托“策劃公司”,廣告宣傳委托“廣告公司”,產品推廣委托“會展公司”,渠道選擇委托“顧問公司”,人員培養委托“培訓公司”。生產作業辛辛苦苦省下的錢,就這樣白白流失在各個環節上。
本土的營研銜接實踐
許多本上企業開始加大研發投入,聘請專業調研公司研究需求,改革或規范研發流程,引進高端研發技術人才等等,以期建立起強于對手的“產品研發能力”,提高新品的成功率,但結果并不如意。這是因為:
1.研發人才不能解決全部問題。
本土企業以為,只要集聚優秀的技術人才,就可以強化研發力量,提高產品研發成功率及競爭力。
這些企業還專門制定了輪崗或調遷制度,以培養和整合研發隊伍的意識和視野。比如,規定初任研發職位人員,先從事半年銷售工作,接觸顧客,培養“市場意識”;再從事半年售后服務工作,接觸產品使用狀況,了解產品缺陷,包括客戶關系維護成本等,培養“成本意識”;然后進入車間工作半年,接觸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了解產品設計缺陷給生產帶來的麻煩,培養“工藝意識”。
然而事與愿違。大把的鈔票花出去,新品依然成堆死掉。
根本的問題出在營研銜接上。從市場需求到產品研發,再到新產品投放市場,營研銜接的過程長、環節多、流程復雜,單個人或研發隊伍的產品競爭力意識增強,并不能提高新產品研發的成功率。面對復雜而多層面的營研銜接,僅靠一群研發人員的努力是無能為力的。
2.依賴導入的“研發技術”。
包括質量功能布置(QFD)、裝配設計(DFA)、制造能力設計(DFM)、計算機輔助工程(CAE),以及項目工具等等,企業希望引進這些“研發技術”,克服營研銜接中的障礙,提高新品開發的成功速率。但事與愿違。
以QFD技術為例,它是一種訓導手段,用以引導產品開發相關人員,圍繞市場或客戶需求,進行交流,編制計劃,把需求轉化成研發人員的語言,形成產品設計的行為規范。然而,本土某家高科技公司投入巨資引進QFD,并培養內部QFD專家,卻以失敗告終。
因為QFD只是一項技術,準確地說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它有助于我們理解營研銜接的邏輯關系,理解市場需求如何轉變為技術語言,以及如何去捕捉“顧客的心聲”等等。
但是,QFD不能告訴我們顧客的心聲是什么,市場需求的內容是什么。QFD對解決企業與市場需求如何對接、營研兩大系統對接的意愿和能力,以及相應的對接機制等問題無能為力。
說到底,營研銜接是一個組織問題。其本質是協同:依靠跨部門、有組織的努力,使產品創新(1nnovation)行為處在受控狀態,使“顧客需求”(What is needed)和“技術可能”(What ispossible)在企業組織狀態上,有效結合起來。
3.本土企業終于明白,需要從組織的層面謀求營研銜接。
許多企業開始模仿寶潔公司,設立“晶牌經理”或“產品經理”職位;有的甚至采用“雙產品經理制”、“三產品經理制”;有的在研發、營銷兩部門之間成立產品管理辦公室,或者在兩部門之上設立產品管理委員會;有的引進或模仿IBM公司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模式)。
一家本土手機品牌企業為實現營研銜接,于2002年推行IPD(集成產品開發模式)。由市場部下屬“產品組”負責產品規劃、定義和產品概念開發;成立“產品線管理辦公室”,強化對產品開發團隊(PDT)的管理,推進新產品從立項到量產的進程;由高層領導直接負責制造(包括采購)部門與產品開發團隊(PDT)之間,以及產品研發全過程的協同;“業務運作部”和“市場推廣部”,則分別負責新品上市的推廣和銷售管理。
然而該企業在IPD實施兩年后,不得不狼狽放棄。供圖:美麗圖畫生產社mlthscs@l 6Z.com
因為IPD由高層領導對“產品研發的全過程”承擔責任并實施監控,各個相關部門承擔“產品研發分階段”責任。在高層領導的統轄下,各部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產品開發團隊(PDT)則是在鐵路上運行的列車。
因此,要使IPD全線暢通,必須打破“部門邊界”,流程統一,價值立場統一,策略目標統一。
然而,該手機企業高層重視信息保密工作,允許信息縱向溝通,不鼓勵信息橫向傳遞,不經意中強化了部門本位。各部門無法形成共同的價值立場和策略目標,無法在統一的軌道上運行,此其一。
其二,產品研發團隊(PDT)缺乏有效整合,不是真正的“團隊”。團隊中各成員依然“各為其主”,營銷部的派出人員,象征性地參加項目組,只是幫助產品研發部門了解市場情況或客戶需求。營銷部本身并沒有“產品概念性研發”的能力,沒有產品創意、概念開發,以及產品定義的組織功能。項目組里營研兩個部門貌合神離,得IPD之形而無其神。
營研銜接的關鍵
營研銜接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打破部門邊界,實現無障礙的跨部門協作,使各部門共同承擔“產品競爭力”的責任。
營銷部門不再只是“提出需求的人”或“提出產品創意或概念的人”;研發部門也不只是“接受需求的人”或者“負責技術研究和開發的人”。營研銜接強調的不是分工清晰,而是協作,強調的是營銷和研發兩個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承擔“理解和實現顧客需求”、“提高產品研發成功率”、“提高產品競爭力”責任。
在策略目標牽引下,有計劃且富于成果地展開“產品研發全流程的活動”,有效的營研銜接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1.要關注“產品線規劃”的制定。
營研銜接要橫跨產品研發全過程,企業如果沒有統一的產品規劃指引,產品研發相關部門就無法理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尤其營銷人員,往往會從個人或區域立場出發,對研發部門施加壓力,不斷要求開發新品。研發部門則疲于奔命,忙于應對日常開發任務“數量”,而“質量”自然等而下之。
一般說來,研發部門往往更關注技術面,考慮哪些產品在老平臺上派生或改進,哪些產品在新品平臺上開發等;營銷部門則更關注市場機會在哪里,客戶需求是什么等。
因此,產品線的規劃,須同時考慮“市場需求”與“技術可能”兩個方面,并力求保持兩者的均衡,這可以借助“產品路標圖”方法(Roadmap)實現(參見下圖)。

2.要關注產品研發全過程的“薄弱環節”。
營銷部門與研發部門在參與“產品線規劃”時要弄清楚哪里是產品競爭力形成的薄弱環節,哪里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來源,圍繞關鍵薄弱環節,建立“戰略任務小組”,展開跨部門協同。
通常,關鍵的薄弱環節存在于那些“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市場銷售機會上,存在于那些“克敵制勝”的營銷策略機會上。因此,營研銜接要關注“市場需求端”,要把研發功能前置于營銷部門,就是所謂的“把實驗室搬到市場上去”。
研發與營銷兩個部門,在產品開發前期要一起工作,深入協作。
首先,研發人員應在營銷人員協助下,親歷顧客需求調研,特別是對顧客深度訪談和觀察;避免被動接受營銷人員的調研結果,或把市調報告作為產品開發依據。
其次,研發人員應該建立起自己對顧客需求的認知,理解顧客的價值取向、需求結構,理解產品功能與顧客利益之間的聯系。
再次,研發人員要主動參與甚至主持產品測試,而不是被動接受產品測試結果。這樣能有效減少目標產品“脫靶”率,減少返工,大幅提高產品研發的成功率。
3.要打通“部門墻”,營研脫節的主要成因是“部門本位”。
打通營研流程和環節,需要依靠高層領導的強力推動和資源支持,從“關鍵的薄弱環節”人手,從那些“現實見利見效,未來有戰略意義”的環節人手,一項項把營銷與研發銜接起來,逐步推進營研流程的銜接,形成階段性規范,逐步建立營研銜接的具體模式。
這個過程中,企業須建立相應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培育企業內部的戰略引導力量,鼓勵營研部門在開發過程中做出努力。尤其是高層領導,要盡可能為營研溝通和協作創造條件,努力消除跨部門運作的障礙,拆除營研部門之間的“部門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