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渣兒燒餅”真掉了“渣兒”
有一位網友給自己的博客起名為“掉渣兒燒餅”,結果一大堆人跟貼問:你們怎么加盟?給我發些加盟資料到郵箱……
的確,掉渣兒燒餅可能是去年下半年最受關注的特許項目。關注,并非因為它擴張得多么快,而是因為它所遭受的挫折。
第一家掉渣兒燒餅店于2005年在武漢大學對門開業,其后迅速發展了30多家加盟店,接著盟主宣布:將于2008年進駐北京。
然而,如果真等到2008年,掉渣兒進京恐怕就很難找到合適的店址了,因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數家類似的燒餅連鎖在北京展店,只不過它們不叫掉渣兒,而是叫掉餡兒,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其他地方也一樣。從深圳到上海,從南京到成都,都有了類似的特許連鎖,獨立的品牌。土渣爹、土家、掉渣、土渣兒、土掉渣,做的都是差不多的產品。
即使在武漢當地,掉渣兒也停下了拓展的腳步。不僅因為該市出現的那些叫掉渣子、掉渣渣、恩施土家燒餅、口口香的追隨類競爭品牌,還因為它自己的加盟店開始抱怨沒有得到公司承諾的回報——據說總部曾承諾“一天可賣出1500個燒餅(2元/每餅),35天收回成本”。有幾家加盟商已向總部要求退還加盟費……
餐飲店的本質
餐飲店本質上并非純粹的零售商,而是“前店后廠”式的制造零售商,其前端零售部分驅動后端制造部分生產運作。
但在餐飲界,最常見的問題是:老板或高層是名廚出身,或親自創制產品,因此在戰略意識中總是將產品作為一個不變量,認為其他要素應該跟著產品轉,于是產品成為最后一個得到改進的要素。
事實上,當你最終改進產品或其結構時,可能零售部門的業績已經非常糟糕了。即便是可口可樂,也要應對需求和競爭環境的變化,推出更多的產品。
在制造零售商中,只有一類可以保持產品的穩定性,那就是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商。顧客到這里來不僅是為了品嘗咖啡,還是為了擁有一個調養心境的場所。也就是說,顧客的關注點不僅僅在產品上,更多的是在店面環境和氛圍上,這時你才可以“忽視”產品(其實星巴克對其咖啡產品也非常關注)。
但掉渣兒的顧客能體驗到的店面的獨特之處,只是門頭,其大部分關注點還在于產品。只要產品出問題,零售業務就會出險情。
在其他行業的制造零售商中,成功者大都在前端對顧客及其購物行為有深刻理解,只不過它們不是“前店后廠”式,而是店廠分離。它們的創始人或高層都來自零售(銷售)領域,對顧客變化最為敏感。比如家具行業的宜家、服裝行業的ZARA和UNIQLO(優衣庫)。
ZARA依靠預判時尚和極快的產品更新獲得成功,UNIQLO嚴格遵守其零售端反饋信息驅動的生產流程。而宜家為中國人生產和陳列臥室用品時,一定要研究大量中國家庭的現實臥室狀況。
成敗為什么
掉渣兒一類的特許商可能不服氣,他們會說:我的產品曾在市場引起轟動;我在武漢壓倒了傳統面食“熱干面”;我在重慶風頭勝過“小面”……我認同我的產品有什么不對?
但問題是,這種風頭不是單個品牌形成的,而是一大堆同類產品形成的。而且,這個風頭是“季風”?還是“長風”?
我們在武漢做了一次問卷實證調查(樣本500份),詢問顧客什么影響他們購買掉渣兒燒餅。被調查者被區分為學生與非學生,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影響購買燒餅的主要因素是:口味、特色、價格、衛生、跟風效應等,權重不同。整體上表現為:跟風效應起子決定性的作用,衛生和價格也有一定作用。
相對而言,學生在口味方面比較挑剔,只有26%認為燒餅味道好,而且會再買;他們對價格、衛生等比較樂觀;他們更容易受主觀感覺的左右,跟風效應明顯;
非學生人群則比較理性,對價格、衛生等有較多不滿:只有37%認為2元的價格合理,一般認為定價1.5元比較合理;他們對燒餅的制作過程,以及包裝袋的衛生也表示較大懷疑,只有38%的人認為其衛生。
綜合考察,兩者共同之處在于:很大程度受跟風效應的影響。可見,消費者對該產品并不是很有信心。
原來,大部分人消費掉渣兒燒餅是因為跟風。你還敢說產品是成功的嗎?
當全天下人都知道掉渣兒燒餅怎么做,失去對產品的壟斷,你的門店何談競爭優勢?
產品策略貼近誰
2005年底,掉渣兒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推出“馬打滾”和“泡椒軟餅”兩大新品。但銷售業績并不好。
就拿“馬打滾”來說:它是“一個乒乓球大小的糯米團,煮熟后外面裹上一層芝麻粉”。但加盟商說“這個制作起來頗為麻煩,糯米團煮熟后得撈起來,不然就糊湯,煮了幾鍋就得重新換水。”顧客說:這跟湯圓差不多嘛!
于是新品沒有引起太大的購買沖動。
如果麥當勞的新品會導致門店操作如此麻煩,那肯定不會推廣:肯德基的新品沒經過長期試吃,肯定不會上市。
宜家有一條經驗,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關注過,那就是:先找到顧客想要的價格,再根據這個價格去設計、制造。這個小原則就是在印證制造零售商的本質。
在偏零售端的制造零售商中,管理者會根據門店和顧客的需求,盡力找到合適的商品,例如星巴克會為了提升門店帶給顧客的專業享受和檔次感,可以派采購員周游四海去采購。
但在偏制造的制造零售商中,這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只會利用手頭現有的資源去設計產品,并認為顧客自然會喜歡。掉渣兒覺得“馬打滾”、“泡椒軟餅”和燒餅一樣是湖北恩施傳統小吃,燒餅能成功,它倆咋不成?可是,就是不成。
上述調查表明,顧客很重視“衛生”。這個信息內涵豐富:且不說顧客懷疑裝餅紙袋的來源,他們所說的衛生,其實還包括“健康”這個含義——餅是烤的,上面粘著不知工藝如何的肉沫,這個概念引發的上火等聯想,后果非常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設計一種搭配的敗火、清涼型產品,就非常必要了。但這些信息你不到門店跟顧客聊,他們是不會告訴你的。但一旦了解了,對運作就非常有利。你可以嘗試聯合促銷,燒餅搭售王老吉嘛!
如果掉渣兒能學習麥當勞或寶潔的產品研發流程,學習ZARA和早年TCL手機的研發速度,早日以燒餅降價來打擊對手,吸引顧客,并引入適當的新品創造毛利高峰,至少在產品方面是不會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