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
是臺灣地區的特產瓜類。成熟的芭樂如雪花梨大小,瓜皮翠綠,看似粗糙,實則細膩。瓜皮極薄,果肉色白肥厚,瓜瓤柔軟子小,均可食用。果肉清脆多汁,酸甜適中,有點像酸甜的鴨梨。芭樂制品還經常在正餐中出現,如乳白色的原汁芭樂飲料和加番茄的紅芭樂飲料。它還是各種成型菜肴、面點的配色菜及飯后水果拼盤主料之一。芭樂因富含維生素C、纖維素等營養成分,受到各地食客的青睞。
金絲柚
是阿里山的著名特產,昔日為宮廷貢品,現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超市就能買到。金絲柚不僅是美食佳果,而且因其外皮厚能保存,具有“天然水果罐頭”的美稱。在眾多的秋令水果中,金絲柚的個頭最大,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人體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具有調節人體新陳代謝之功用,有降壓舒心、祛痰潤肺、消食醒酒、降火利尿等作用。對各種炎癥、便秘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木瓜
臺灣木瓜以味道鮮美著稱,是制作水果沙拉、飲料及飯后水果的佳品。飲料以鮮榨木瓜汁和木瓜牛奶銷量最大。前者是把木瓜去皮瓤,用水果打碎機粉碎去渣后直接飲用的;后者是以木瓜汁和牛奶調制而成的。成熟的木瓜果肉呈橙紅色,散發甜美的果香,吃起來并不太甜,所以大家都喜歡。木瓜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能幫助消化、促進胰液分泌、抗寄生蟲、促進傷口愈合、通便等,可防治多種疾病。
味香魚丸
是一種有餡的魚丸。它是把鯊魚肉剁成泥當皮,再包入肉餡,以高湯燒煮而成的。這樣的魚丸可口好吃,是因為魚肉新鮮、有韌性,充滿香味和咬勁,中間的肉餡用料實在,不用加任何調料。咸者有味淡則鮮,當大碗奶白色的高湯上浮著四個橢圓形魚丸放到你面前時,清香鮮美的氣味就會直竄鼻孔。
炸蝦卷
淡水這個地方的炸蝦卷與其他地方做法不同。餡有兩種,一種是用腌好的鮮大蝦,另一種是鮮蝦末和豬肉末。把餡心用云吞皮包裹后入油炸,直到色澤微黃時撈起,蘸點蒜醋、醬油等調料食用。一串三個,味道鮮美,香脆可口,滋味無窮。
阿婆鐵蛋
淡水小吃中,最有特色的當屬阿婆鐵蛋。它是將蛋反復鹵好風干,成為有色有味有嚼頭的鐵蛋。鐵蛋有大有小,分別是雞蛋和鵪鶉蛋。游客中傳說:不買阿婆鐵蛋,枉來淡水一回。當他們離開淡水時,每人都會買兩袋阿婆鐵蛋帶回家。
銅鑼燒
臺北的銅鑼燒即豆沙包,只不過這里的豆沙包是用鐵爐烤熟的。餡料主要是紅豆餡,還有奶油和蜜糖,出爐時滿屋飄香,外焦金黃,內軟香甜,很是好吃。
蚵仔煎
臺北有很多蚵仔做的食品,但既要烹調好,又要味道鮮,就不容易了。蚵仔煎是其中的佼佼者。香濃的醬汁、新鮮的蚵仔,再配上青菜、雞蛋,少放油,用平底鍋煎成焦黃。一端上來,熱氣騰騰,香味濃濃,外焦內軟,鮮而不腥。
生炒花枝
花枝就是大家常說的魷魚。切魷魚要好刀工,炒后鮮嫩成卷,再配上蒜末、洋蔥和酸辣湯汁,很是好吃。難怪有的人說一碗還不夠。
草茶
純濃厚青草茶鋪是一家專賣青草茶的老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有了變化,吃豆要黑的,吃菜要野的,連青草也擺上餐桌。老板說青草其實有很多種類,每種青草味道不同,營養價值也不同。如香港已有小麥草汁,除了榨汁,還可以制成青草茶,臺灣又有苦與不苦兩種草茶,據說苦的可清熱瀉肝,不苦的可健脾清胃。店前招牌吸引著人們——“衛生營養、清涼降火、特殊口味、與眾不同”。有些游客與店員背起籮筐,一起割草、自制草茶;沒時間的人只好買一杯細細品嘗,有一點苦澀,有一點甘甜,味道有點像感冒時喝的桑葉菊花茶。
蔥燒包
大南路的蔥燒包在臺灣很有名。據傳聞,此店老板曾幾赴內地,拜國寶級名師學藝,傳授獨家心得。其用料貨真價實,采用的大部分原料都是來自內地,蒸出的包子面白皮暄,香味濃郁。老板讓大家吃時別著急,咬開包子嘬第一口湯汁時,要吹去熱氣,再把余汁倒入口中,這種吃法才更“酷”。離家在外,游客說法不一,上海人說蔥燒包跟小籠包差不多,天津人說比“狗不理”還差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