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一輩講,在生我的這片熱土上,曾經(jīng)有過大片大片古茂淵懿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從林中蜿蜒穿過,歡唱著淌入大海。大象也曾在林中悠然散步。我離開老家的時候雖然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孩,但也依稀記得阡陌之間連起村落的就是土路盡頭的那一片片的樹林。
兒時記得,過了年不久,給人們捎來春訊的是那風情萬種的柳。她以千絲萬縷的新綠搖曳出整個原野的嫵媚。接下來,有著蒼龍鱗甲般粗干的老榆開始搭景,用她那繁花簇錦的樹冠為嬉戲的孩子們遮陰納涼。再不久,當秋神吹著哨子掠過時,白楊就瞪起一只只杏眼,扯著嗓子嘩里嘩拉地憤青。待到風和雪撒野大地時,松柏才唱大軸主場,插著靠旗,踩著鑼鼓,與白云絮語,與天風唱和,在蒼茫天地之間,顯示出一種剛強的生命風范。
無論是嬌柔的柳、粗獷的榆,還是瀟灑的楊、老成的松,我都感到了一股扯不斷的親情,因為是她們在拙笨中、憨厚中、樸實中、和善中,養(yǎng)育護佑著一代代的老百姓繁衍生息。
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這份豐厚資產(chǎn),使得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至今仍可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們的“林”真的還那么繁茂么?我們又能留給后人些什么呢?
據(jù)報道,我國每年都要有大片森林被砍掉。耕地毀壞了森林,使土地失去了肥水,造成洪水泛濫,風沙肆虐,降水異常,氣候惡化。一方面,每年約有4億人未盡植物義務,不關(guān)心綠化,虐待動物;另一方面,我們每年“習以為常”地“吃”掉一次性水杯200億只,紙餐具100億只,一次性筷子450億雙(需毀掉600萬棵大樹)。不但如此,日本每年還要從我國進口一次性筷子。人家自己有森林不去“吃”,卻要“幫助”我們每年“吃”掉大片的森林。這些被我們“吃”掉的資源是很難再生的原始森林和緊缺的石油。應該算一算家底,我們究竟還能有多少資源經(jīng)得住如此揮霍呢。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為濁富不若為清貧”。雖說我們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扔掉了貧帽子而富了起來,但是不問是非,不辨善惡,盲目地追求金錢,浪費資源的富,名曰“濁富”。“濁”,敗壞了品德,制造了罪惡,降低了生活的品位素質(zhì),干擾了社會的良性發(fā)展,走的是一種“斷子絕孫”的歧路。
其實,改掉陋習并不是什么難事。比如,只要每個人在就餐時都帶上自己的專用筷子;只要每個人都不忘在植樹節(jié)、婚嫁日去盡一次法定的植樹義務;只要每個人都認同和繼承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
只要每個人都成為一片綠葉,我們就可以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