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味道,是通過人的味覺器官——舌頭上的味蕾,經過味覺中樞的分析而產生的,俗稱“滋味”。
我國早在周代便有了“五味”這個名詞。《周禮·天官·疾醫》中說:“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當時的“五味”,指的是醋、酒、飴蜜、姜、鹽。“醋則酸也,酒則苦也,飴蜜即甘也,姜即辛也,鹽即咸也。”此后才出現了“甜、酸、苦、辣、咸”為“五味”的名詞。這五種味道存在于食品之中,“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如果調配得當,則能增進食欲,提高消化能力,促進身體健康。所以,常以“精調五味”來贊譽廚師技藝的精湛。
甜味 多由糖類產生。吃甜食有美口適腹、益氣補血之效,并能消除疲勞,解毒。
苦味 由有機堿產生。苦味有除燥祛濕和利尿作用。
辣味 主要由辣椒堿產生。吃辣食可消除體內氣滯、血滯等癥狀,能使皮膚毛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
酸味 多由有機酸產生。吃酸味食品可增強肝臟功能,并能抑制胃酸降低引起的食欲不振。
咸味 主要由食鹽氯化鈉及其他一些化合物產生,如氯化鉀、溴化鈉等。
食品是維持機體健康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攝入應當合理,不可偏嗜一種,應科學地調配“五味”,所謂“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內經》)。
古代中醫即有“調味五禁”之說。簡言之就是:味過酸傷脾,致使皮肉增厚,因而筋傷忌酸;味過咸傷肌,致使皮膚變黑,因而血病忌咸;味過甜傷腎,致使關節疼痛,因而肉病忌甜;味過辣傷筋,致使指甲枯萎,因而氣病忌辣。現代中醫學進一步指出:過苦易引起消化不良;過酸會使消化功能紊亂;過咸會加重心、腎疾病及高血壓;過甜會引起血糖上升,膽固醇增加,加重肥胖癥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過辣會導致大便秘結,加重胃潰瘍、肛門痔瘺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