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雜志2003年第二期以《中原地區的臺灣村》為標題,圖文并茂地報道了河南鄧州市臺灣村。該村陳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羅,系臺灣鄒族人,于300多年前自臺灣到鄧州屯墾定居。據陳氏家譜記載,在依那思羅去世百余年后的清朝同治年間,曾有臺灣族人前來“覓親祭祖”。鄧州陳氏家族現已發展到第13代,42戶,200多口人。2002年12月,陳氏家族第13代孫、該村小學校長陳堂三從家中一個古舊木箱子里發現了珍藏多年的族譜。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電視臺、《中國旅游報》、《河南日報》和臺灣桃園觀光雜志等許多媒體都對臺灣村作了報道。對社會工作一向比較感興趣的鄭州市臺資協會副會長吳天璽女士看到報道后,先是驚訝,后是同情。她驚訝的是:臺灣有外省人,大陸難道也有“臺灣原住民后裔”?在河南工作十多年了怎么沒聽說過?心里不敢十分相信。同情的是:自己祖籍是河南的,在臺灣出生長大,上小學時學“外婆”、“外公”、“舅舅”等這些字,都不理解,回家問爸媽,爸媽痛哭了。兩位老人告訴她:因為她的外婆、外公、舅舅,還有許多親人,都在大陸。他們一直都在懷念自己的故鄉,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回到老家,見見自己的親人。吳天璽一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父母急切地回河南尋親的情景,當時食不能安,夜不能寐。將心比心,加之自己對臺灣情況熟悉了解,感同身受,決心來當這個跨海“紅娘”。

2005年春,吳天璽和她的侄女——臺灣出生、北大畢業、現在河南報業網生活文化頻道工作的吳昀容,在河南省和鄧州市臺辦、旅游部門的積極協助下,多次到鄧州臺灣村調查,了解具體情況,每次都受到村民的盛情接待。在和村民的接觸中,從村民期盼的目光里,感受著他們思念先祖的殷殷之情。吳天璽決心為幫助村民早日與臺灣親人團聚盡一份心力。

4月30日,吳天璽和吳昀容自費回到臺北,打了上千個電話,按臺灣鄒族人分布圖進行地毯式搜索。十天過去了,一點可用的線索也沒有。后又驅車到嘉義縣阿里山鄉尋訪,差不多找遍了所有鄒族人的聚居區,仍是音信杳然。
5月25日,她們根據阿里山鄉婦女協會理事長陳秀鳳女士電話上述說的情況,再次登上阿里山,見到了陳秀鳳和她的弟弟陳清龍,還見到了陳姓族長陳宗仁和其弟陳名利及村長武惠美、鄒族現任第9代頭目汪念月等。吳天璽把臺灣村的族譜、有關圖片和報道等資料遞上,一邊如數家珍詳細介紹,一邊將臺灣村鄒族人和達邦村鄒族人進行比較,發現了以下相同之處:一、在鄧州陳家族譜上,有“貓地干社”、“獵戶籍”等字樣,這代表著依那思羅的籍貫,臺灣鄒族陳氏一直在“貓地干社”居住,從沒遷徙過;二、在臺灣鄒族中一直有他們的先人很久以前到大陸當過兵的傳說;三、在鄧州陳家族譜上,有“庫吧”一詞,在鄒族中,這個稱呼只有該族有,是指鄒族的男子會所,用來訓練武士的地方。此外,兩地陳氏族人在相貌特征、風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
吳天璽把她們從阿里山帶回的珍貴圖文資料和土特產送到臺灣村,村民興奮不已,他們認定阿里山鄒族中的陳氏家族就是離散了300多年的族人。
8月23日至28日,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頭目汪念月、鄒族長者陳震魁、阿里山陳姓族長陳宗仁和陳秀鳳等來到河南鄧州臺灣村認親。臺灣村陳姓族長陳相富等握著親人們的手,深情地說:“祖祖輩輩盼了300多年,終于盼來了親人啊!”陳宗仁說:“自從知道了你們的消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早一點見到你們。”在熱烈的氣氛中,雙方互贈了紀念禮品。
臺灣村是鄒族在大陸的惟一一處聚居地,這里人的舞蹈、飲食、風俗習慣等與漢族不同,頗有吸引力,可以開發民俗觀光旅游。達邦村所在的阿里山是個著名旅游景區,有成功地開發旅游業的經驗。臺灣村表示要盡最大努力,同時再請一些專家幫助策劃,使兩岸“一家人”攜手并肩,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發展旅游,讓錢袋子盡快都鼓起來。
(題圖:臺灣村民歡迎臺灣親人)
(作者單位:河南省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